.

苏东坡告诉你,眉山人大年初一怎么玩踏青去

每到过年的时候,一个普通人对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下文化的日趋统一的感受会比平时更深一些,语言慢慢变成普通话一统天下,地方风俗终也将被一种统一的风俗所融合。比如,每年春晚都听见主持人说:“我们中国人过年要吃饺子!”很多年前我会说饺子是啥子东西哦?难道我是假的中国人?我80多岁的老祖母表示没吃过饺子过年,我妈现在都不会包饺子。又比如,每年端午节就会到处听到宣传说要纪念屈原,吃粽子,划龙舟。按?屈原跳江的时候,我四川是属于秦国,正是攻破楚国的“罪魁祸首”,为什么要去纪念战败国的人?(请记住,是屈原在端阳节那天跳江,并不是因为屈原才有了端阳节。)所以,小时候只过端阳节,从来没吃过粽子,只吃过尖尖粑(绝迹了),什么时候都可以吃,一般都是火烤来吃,和冻粑(被丹棱人发扬光大了)一起卖的。各位岁数大一点点的眉山土著,你们是不是也是这样的记忆?但是,记忆始终是记忆,文化慢慢趋同后,会包饺子吃饺子的眉山人多了,眉山还不是开始吃粽子划龙舟了。洋节盛行,北方文化也传到南方,地方文化怎么保持原样?天下大同是也。今天是大年初一,中国人一年中非常重要的一天。大年初一怎么过,目前还没有哪个电视台哪个媒体跳出来给你洗脑,告诉你“我们中国人大年初一都这样过”。所以,我们眉山人还是保持着千年前苏轼时代就有的风俗,那就是踏青。不要以为,全国人民大年初一都跟我们一样,大年初一必须早起,穿新衣,吃汤圆,然后就出去耍耍耍!我知道的重庆某地就不是,那里的大年初一风俗是去上坟,那景象就与我们完全不一样,更不要提四川盆地以外的地方了。当年离开家乡外地做官的苏轼苏辙兄弟,在过年时也看到异乡不同的风俗,不由回想起家乡大年初一的热闹景象,于是诗人兄弟用诗记录了家乡的盛景。公元年(嘉祐八年)正月,苏轼在陕西凤翔任判官。他此时不过26岁,是离开父亲兄弟独自在外做官的第二年。苏辙当时在京师侍父,当看到北方新年之初的异域风俗,不由想起了家乡眉山岁首乡俗,便写下了《踏青》、《蚕市》诗二首。苏轼应弟之作也和诗二首《和子由蚕市》《和子由踏青》。今天蚕市已不见,踏青还是那么火。把两位文豪的踏青送上,看看是不是和今天的景象一样热闹。踏青苏辙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浮桥没水不胜重,野店压糟无复清。松下寒花初破萼,谷中幽鸟渐嘤鸣。洞门泉脉龙睛动,观里丹池鸭舌生。山下瓶罂沾稚孺,峰头鼓乐聚簪缨。缟裙红袂临江影,青盖骅骝踏石声。晓去争先心荡漾,莫归夸后醉従横。最怜人散西轩静,暧暧斜阳著树明。和子由踏青苏轼东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嗔:“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新春。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苏辙的诗写的是热热闹闹的群像,而东坡则特写了一个小镜头,读来十分有趣,全诗写出了眉山人的精髓,眉山人骨子里的乐观和悠闲和这种享受生活的劲儿。过年了“岁华新”,什么辛苦都忘记了,该享受的时候一定要好好享受,出门阵仗搞得大呀,那是“空四邻”“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路边还有一个卖符的道人在大声昂气地神吹:“我这符能使你家养蚕结茧有瓮那么大,养羊养得跟獐样的圆滚滚。”一卖到钱,就去喝酒去了,还说正是自己符灵。但是“路人未必信此语”,不过是图个新年吉利罢了。记得小时候初一,几乎整个乡里的人都会去一个小庙,一是烧香,二是因为周围只有一个庙算得上景点。那摩肩接踵的景象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年味十足。不过是短短二三十年的事,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正如开头所说,文化在趋同,但我还是希望保持我们自己的特色传统文化——踏青。哪怕我们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发达的交通系统,有太多可以踏青的去处,还是要保有我们眉山人自己的精髓。所以各位读者,今天你去哪里踏青了呢?看到的景象是不是还是和千年以前的景象很像?有没有遇到一个和吹牛的道人很像的小贩呢?或者,你还知道其他地方大年初一的不同年俗吗?可以留言告诉我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6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