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人们心底代代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市三苏祠调研时强调: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丹棱是历史之城,古称南安、又名齐乐,隋开皇13年建县,迄今多年。大雅堂、隋白塔、摩崖像、松柏铭,古迹众多。尤其是北宋名士丹棱人杨素建“大雅堂”,这是杜甫的诗、黄庭坚的书、乡贤杨素的义“诗书合璧”的人文遗韵,成语“难登大雅之堂”典出于此;丹棱是形胜之地,“蜀国多仙山”,古代丹棱位列其中。

老峨山自唐代起就是佛教胜地,名重西蜀,一年一度的六月六朝山会沿袭至今。九龙山因远看犹如卧龙汲水得名,才情堪比李白的五代诗僧可朋,曾居于山中千年古刹竹林寺。

龙鹄山为蜀地西南道教圣地,唐代丹棱女道士成无为修炼的龙涎洞位于山中;丹棱是人文之邦,隋唐以来人才间出,至两宋达到鼎盛,“三唐”“七李”和“三彭”享誉当时。南宋史学家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清代“蜀中才子”彭端淑著《为学》名篇,曾被习近平总书记原句引用。

面对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如何落实总书记殷殷嘱托,在新时代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好、传承好?丹棱县从政府到民间,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全面出击、多点开花,努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本书的编撰就是丹棱县落实贯彻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方面重要指示精神的最好体现!”7月6日,记者采访丹棱县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时得到一个好消息:全省首个由县级单位编纂的综合性文库—《丹棱文库》已经完成最后一次修订,目前已进入出版社三审三校程序,年底前将与群众见面。

“丹棱本土文化中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都不可估量,其为学精神、家风家教等元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丹棱文库》的编纂有助于丹棱文化走向全国!”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执行院长、古籍所所长舒大刚教授是《丹棱文库》编纂委员会顾问,据他介绍,该文库对丹棱地区自唐五代到民国初年的汉文文献,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汇集和整理,以作者的生卒年代为序,采用影印方式出版,共收纳丹棱名人和丹棱本土传世作品41种书目、册、约万字。

“文库面世后,我们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保护和利用,例如将文库录入丹棱县图书馆电子资源库或建立专门电子资源库的方式形成数字资源,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丹棱县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盛世修典,把《丹棱文库》编纂好、保护好、利用好,是践行总书记“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重要指示精神的务实抓手。

“总书记在三苏祠发表的关于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给我很大启发,作为基层工作者,目前我正在思考如何把丹棱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以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给群众。”在丹棱县,重要政治宣传活动总少不了如王作平这样的乡土文化工作者,他们在第一时间将重要会议精神、领导重要指示精神以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传达到每一个群众中去。6月底,在作平文化大院开展的“庆七一感党恩喜迎党的二十大文艺活动中,王作平创作的快板《总书记来眉山》深受观众好评和高度赞扬。

连日来,丹棱县围绕群众需求,用心开展文艺演出。以“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为主题,在全县开展4场送曲艺下乡暨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真正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广大群众领略到了曲艺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在县域内开展非遗资源普查2次,梳理完成全县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普查资料,对28个县级以上非遗项目及76名非遗传承人情况进行分类整理,建立健全资源名录。积极申报丹棱冻粑制作技艺、马嘴河白酒酿造技艺、老峨山六月六朝山会为省级非遗项目,目前已完成前期资料收集,正在进行网络申报。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从娃娃抓起!”7月7日,丹棱县图书馆一楼举行的“陶艺DIY”课堂上,4岁的黄翎宇小朋友在老师的教导下,明白了陶艺这一门传统文化技艺的发展历程,也体味到陶艺的神奇之处。在妈妈的帮助下,他捏制了一辆精美的小坦克,这一刻,传统文化的种子深深扎根在小朋友的心间。

事实上,“陶艺DIY”课堂只是丹棱县针对暑期学龄儿童开始的公益课堂之一,丹棱县以文化馆、图书馆为载体,由县文广旅局具体组织实施,开设了少儿绘画、唢呐、诗歌诵读等传统文化兴趣班,在这里他们将在文化志愿者的引导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目前,已有三千多名孩子参与到公益课堂中来。

来源:罗俊涵

编辑:彭蓓雨

审核:宿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2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