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新要求
随着前段时间“劳动教育”的再次提出,“五育并举”已经成为全国在中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五育’并举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五育’融合将是学校面对的一个‘新挑战’。”
案例1:端午实践活动
6月25日,是我国重要的节日之一,端午佳节,各地都举办了赛龙舟等活动,不少中小学校为了结合“端午”这一话题,也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活动。为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探索跨年级、跨学科、跨区域的“五育”融合新模式、新方法。眉山市丹棱县齐乐镇小学校开展了“端午飘香‘粽’是情”主题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全方位体验了端午传统文化的魅力。
校本课程与实践结合
文化课程与实践相结合
开设“端午讲堂”,由语文组教师主讲,从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到新时代民族精神,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融合传统文化,拓宽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数学组以端午文化为背景,组织学生运用计算、统计、几何等数学知识进行端午活动资金准备、材料采购、货款支付等,开启“端午之旅中的数学”。
劳动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融合劳动教育,增强学生团队互助能力,学生在手艺人和家长的指导下包粽子、制作香囊等,互相帮忙,享受团队合作与劳动收获的快乐。
艺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融合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利用综合材料制作“端午娃娃”“龙舟”等多个美术作品,作为“吉祥物”,放置在大雅堂主会场和学校分会场,师生及参会人员纷纷在作品前合影留恋。
心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作,拓宽“五育”渠道,家委会策划组织学校端午亲子活动,并组织留守儿童与贫困学生20余名参加大雅堂“浓情端午”活动,学生体验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感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
学校还制定个性化“送教上门”方案,为2名特殊儿童送去粽子、作业本、水彩笔等端午礼物,聆听家长心声,了解孩子近况,鼓励孩子积极面对生活,走进孩子心灵。
案例2:足不出校,自然与校本课程结合
向日葵是在充足的阳光下蓬勃生长的美丽植物,它没有玫瑰花的火红灼烈,也没有茉莉花的素雅芬芳,却在校园中昂首挺立,用挺拔的身姿和积极向上的活力吸引了“祥娃”们的眼球,葵园也成为了成都市龙祥路小学的师生们开展学科融合教育的火热打卡点。
校本课程与实践相结合
文化课程与实践相结合
阅读课上,它是孩子们汲取知识的媒介。“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校园中的书声琅琅,呼应着盛开的朵朵葵花,这正是孩子们成长的礼赞。
艺术课程与实践相结合
美术课上,曾理老师带着孩子们走进到葵园,让孩子们亲近向日葵,欣赏她向上、朝阳、灿烂之美,同时孩子们认真、仔细地观察向日葵的花朵、茎叶的特点,为美术课堂上的中国画收集素材。
曾理通过彩墨的形式向孩子们讲解向日葵的画法及笔墨色的运用,并让孩子们放开手脚大胆地尝试彩墨画葵花。
自然科学与实践相结合
孩子们带着老师教授的观察方法及问题边观察边思考,懵懵懂懂的孩子们不断向老师提出了许多不懂的问题。在老师的讲解下,孩子们了解了向日葵的花盘、叶子、花杆以及花丛中飞舞的小蜜蜂的特征。
没有做到的研学实践活动,只有不敢尝试。没有理论支持,没有实践指导,导致很多学校和老师畏手畏脚,相信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后,有更多的学校能够做出更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
研学旅行交流中心研学大讲堂
6月30日20:00-21:00
如何开发设计学科实践教育研学课程一
(以神农架自然生态研学资源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