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丹棱以果转粮稳饭碗以稻作画建粮仓

习近平总书记在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考察调研时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农业专家,也要靠广大农民。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7月8日早上7点,位于丹棱县仁美镇里仁社区的一片稻田里,十几名群众已经在这里埋头除草多时。虽然时间尚早,但温度仍有三十余摄氏度,每个人的衣裳早已被汗水湿透。

“这一片是我们用大棚直接育的苗,由于秧苗小长不赢杂草,需要人工除草。雄义村和高河村的稻田是人工插秧,秧苗比较大,草很少。”今年初,丹棱县为响应中央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生命线的要求,坚持以扩面增产为目标,在仁美镇雄义村、里仁社区、高河村开展亩低质低效的连片经果林腾退种植粮食作物试点工作。

经过紧张的土地流转、土壤改造、附属设施建设和育秧插秧工作,这里早已是一篇翠绿。作为这一千多亩稻田的管理者,丹棱县科学粮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黎可学倾注了大量心血,每天六点多准时骑着电瓶车到稻田里查看苗情长势,进行稻田管理。

“今年是果园改稻田的第一年,很多麻烦事,一是土层经过重新组合需要沉淀,无法使用机械翻耕,人工成本较高。二是受土壤影响第一年的秧苗需要特别精心呵护,某一个环节没做好很容易就造成减产。三是我们一直在跟时间赛跑,从土地流转到搞农田建设再到满栽满插,还有许多经验需要总结。”黎可学感叹,短短三个月间,亩果园变成稻田,他和所有参与者都像经历了一场“战役”,忙碌而充实。据他介绍,今年这里的稻谷收成预计在吨左右,往后的年份有望达到吨,油菜籽的收成每年预计能达到吨。

上午9时,刚刚冒出头的太阳毒辣地照射着大地,地面气温已经逼近40摄氏度。顾不上这些,黎可学还要去一个水产品养殖场,联系一些鱼苗,待这一轮稻田除草工作结束后,把鱼苗放进稻田,提高稻田综合利用价值。再次回到基地已经11时许,室外高温随时可能让除草群众中暑,黎可学连忙催促着群众收工避暑。

采访间隙,黎可学向记者介绍了这亩退园还耕示范基地的管理和运行模式:该试点通过采取集中连片还耕、整体流转、规模种植、统一管理等方式进行粮食生产,最大限度发挥种植效益。

具体来讲,就是在试点区域内,对所有作物采取补偿后退出,连片种植粮油作物;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国有平台公司的作用,以“国企+村集体组织+农户”方式对试点区域内土地进行流转,统一经营;以项目建设为重点,通过“以工代赈”方式进行土地整理、沟渠整治、修建生产道等,逐步提高耕地质量,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成“田成方、土成型,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夯实粮食生产基础;通过整合项目提升项目区基础设施水平后,由丹橙现代果业有限公司等国有平台公司作为生产主体统一、集中开展粮食规模化生产。

“我们算了一笔账,群众腾退低质低效而且易涝的老旧果园完全不会亏。首先是有流转土地的收入,其次是基地大量的用工需求让他们就地就业,第三,农闲时我们还专门为他们举行专场招聘会,让他们去工厂挣钱。如此算下来,预计拓宽收入渠道后有劳动力的农民每人收入增加约1.5万元。”据丹棱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开始,丹棱县重点实施粮食稳面扩面三年行动,全县已腾退低效经果林0余亩、间套种粮2.2万亩,目前撂荒地整治进度%,确保不折不扣完成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从过完春节到现在,每天到稻田处理问题、推进工作和田间管理,成了黎可学雷打不动的日程安排。采访过程中,通过记者的无人机,黎可学看到了这一片稻田的全貌,画面中,翠绿的稻田与农房、公路、山丘完美契合,犹如一张精致的山水画。看到自己参与的“杰作”,黎可学十分激动,连声说真美。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眼下,千千万万个黎可学这样脚踏实地的种粮人,正致力于总书记提出的“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的伟大事业。

图文:罗俊涵

编辑:陈珍利

审核:宿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6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