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一个95后的丹棱小伙,在大学毕业以后,毅然放弃了高薪工作的机会,返乡挑起父亲的担子,种植食用菌,并利用所学将食用菌废渣转化为有机肥,改良土壤,助力乡村振兴。
这个年轻人就是龙昊驰。小时候空闲时间,他便起早采摘蘑菇,陪父母上街贩卖。小小年纪,便对市场上每一种食用菌的特性、培养过程及病害了如指掌。
“我出生于农村,父亲也一直从事农业工作,在他的指引下,我也逐渐对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大学毕业以后,我就从工程造价专业跨考为农学的研究生,希望能利用自己的所学所知为家乡的农业生产贡献一份力量。”龙昊驰说道。
大学期间,龙昊驰开始着力于昊龙家庭农场、昊龙专业合作社及昊龙食用菌协会的发展与推广,带动了周围贫困户和低收入人群余人投入到食用菌的生产种植中。目前,龙昊驰在河南农业大学攻读研究生,主要研究土壤改良。在导师的支持下,龙昊驰进行了食用菌渣转化有机肥科学试验,获得第一手完整资料,并在河南各地试验。期间,他与团队一起完成的“水果番茄专用生物有机肥”和“一种改良砂姜土壤的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的科技成果,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登记。
“土壤改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撒施有机肥,我们对有机肥的发酵原理进行了研究了解,并且和团队共同申请了改良河南省中低产田之一的砂浆国家专利,我还利用假期时间回到父亲的厂里,进一步研究有机肥的发酵工艺,从而提高有机肥在土壤改良中的作用。”龙昊驰说道。
技术成功后,他将配方拿回到父亲食用菌厂,将生产食用菌后余下的废料全部用于制作有机肥,将有机肥用于当地的农业生产,变废为宝。
“以前我们生产的菌渣根本没办法处理,到处乱倒,又污染环境,现在转换成有机肥,变废为宝,让我对食用菌更加充满了信心。”昊驰父亲高兴地说道。
随后,龙昊驰还在父亲的厂里认真的观察、了解有机肥的发酵过程,并将有机肥实施在自家的果树里进行实践。
“在当地农业科技人员的指导下,经过实验证实,我们得出有机肥一定要深施才能保证生物菌的活性,从而达到改良土壤的效果。”龙昊驰说道。
通过在自家水果地里深埋有机肥的实践,龙昊驰发现可以让水果品质更高、口感更佳,并且使有机肥能更好的进行土壤改良。
“这个方法很好,我们现在需要大量的有机肥,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表施,仅仅施在地表上的生物菌大部分都会死亡,生物菌利用率不足10%,虽然能够改良土壤,但效果很差,如果采用深施,生物菌利用率就会达到80%、90%,改良土壤的效果就更为明显。”丹棱县高级农艺师刘敬宗说道。
百尺竿头进一步,乡村振兴甘如饴。作为一个农村小伙,龙昊驰的梦想不是远渡重洋学有所成,也不是身处于高楼大厦,而是扎根于自己热爱的家乡。乡村是他的画布,振兴是他的画笔,他将用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绘就属于他的乡村振兴梦。
“接下来,我将继续进行有机肥改良土壤的课题研究,在全面推广技术的同时将技术运用到家乡的农业生产中,使水果更甜、大米更香!”龙昊驰说道。
文稿:蒋心雁陈旭王正祎
编辑:黄喜超
审核:宿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