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粽龄10年,眉山85后夫妻每年卖出粽

北京比较好荨麻疹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10490515.html

又是一年端午节

在这样一个传统节日里

吃粽子早已成为

根植于每个人心中的文化符号

01:00

在丹棱,有一对“粽龄”10年的85后夫妻杨丹和李兵,他们多年如一日的匠心制作,让粽子这道传统美食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文化传承新名片。

6月9日,在丹棱城区新北路附近,一家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冻粑店内,一股蒸煮腊肉的鲜香和淡淡糯米的清甜随风飘来。

夫妻俩正在捞已煮熟的粽子。

冻粑非遗传承人杨丹正和丈夫李兵忙活着包粽子,10余平米的店铺内,既有着丹棱特色美食名片“冻粑”,也有着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粽子”,两者“碰撞”在这家店铺内擦出了不一样的文化火花。

打包粽子。

老牌冻粑店的“粽香情”

今年只有35岁的杨丹与丈夫李兵,是土生土长的丹棱人,自年在当地开设冻粑门店至今,已有14年之久。杨丹家店铺内主要以冻粑最为出名,在丹棱“冻粑圈”大有名气。

作为丹棱冻粑的“佼佼者”

为何卖起了粽子?

杨丹正在捞煮好的粽子。

杨丹认为,冻粑和粽子有相通之处,皆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颗“星星”,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既然她和丈夫能做出地道的丹棱冻粑,那口味正宗且符合丹棱当地百姓口味的粽子自然也可以尝试。

开店的第4年起,杨丹便和丈夫尝试着在端午节前后包粽子售卖。“前后不到2个月时间,没想到当年却销售得非常好,每天多个粽子几乎全部售空。”杨丹回忆到,首年尝试便迎来认可,10年来,通过努力,她家粽子不仅飘香丹棱各地,还通过网络,飘到了北京、苏州、贵州等全国各地。

李兵正在称重肉馅儿。

“冻粑是一年四季皆卖,而粽子一年只卖不到2个月。”杨丹介绍到,因为有着多年的冻粑制作技艺,所以夫妻俩在制作粽子方面,也十分“老道”。比如,冻粑一般是偏甜味儿,而粽子则偏咸。再比如两者包法虽不同,但也相通,冻粑是发酵后的浆状,而粽子则是固体馅儿。尤其是在制作冻粑和粽子时,夫妻俩都有着特殊的感情。

李兵正在炒制粽子馅儿。

从20岁开店至今,冻粑和粽子几乎陪伴了夫妻俩的大部分“青春”。无论是制作冻粑还是粽子,每天两人都6点起床,一直持续至晚上12点回家。“我们不是在包冻粑就是在包粽子的路上。”杨丹笑着说,10年来,她家的冻粑和粽子也越来越受欢迎。端午节前后,就连顾客购买时,也形成了习惯,经常将冻粑和粽子两者“混搭”,希望在甜与咸味儿中寻找美食快乐。

传统手艺人的“匠心情”

当天来到杨丹家店铺,不大的门面,粽香四溢。陆陆续续的顾客正在店铺内购买粽子,一旁的杨丹则忙活着包蛋黄粽。只见粽叶在杨丹手中跳跃,两片粽叶卷起成倒三角形,放入一勺糯米,一颗咸蛋黄,再铺一层糯米,再用多余的粽叶包裹、捆绳,一气呵成,动作娴熟得如同穿针引线一般。很快,一个饱满、有棱有角的粽子便跃然手掌之间。多年经验,杨丹也可以做到不掉米不露馅。

李兵正在打包粽子。

“从馅料到包扎,全程手工制作,用料也是经过精挑细选后采用的,招牌蛋黄粽所使用的腊肉和咸鸭蛋也是自家腌制的,每颗粽子都很用心。”李兵一边炒制蛋黄粽配料,一边感触地说,他们家的粽子个头比较大,每个份量都有4-5两重,所有的食材都是亲自挑选,亲自制作,以保证每个粽子的鲜嫩口感。

谈到包粽子的讲究,李兵打开了话匣子。在李兵看来,包粽子是最讲究的一道工序,如果包不好,蒸煮时粽子馅会溢出,水会全部变浑浊,粽子还要挨个清洗,特别麻烦。所以至今为止,包粽子这段时间,他们家都没有请人,会包粽子的人很多,但是包好粽子的人却不多。

杨丹正在包蛋黄粽。

“一般我和妻子平均每分钟可以包3-4个粽子。”李兵说,眼前这盆粽子馅儿,如果一个人包,大概需要2个半小时。他们家共有7种粽子,蛋黄粽,鲜肉板栗粽,卤肉粽、水果(凤梨)粽,豆沙粽等,都是比较适合当地口味的粽子。其中,蛋黄粽最受欢迎,一天要卖近千个。

已煮好的粽子。

除了包粽子外,在李兵看来,煮粽子也是关键,一定要卡准时间,一般要煮3个小时左右,时间久了粽子会变软,没有嚼劲儿,而时间短了粽子又偏硬。在选材上,李兵也很讲究,他们家所使用的粽叶是他专门从峨眉山当地购买的新鲜粽叶。峨眉山当地的粽叶,颜色纯正、大小合适、外观干净漂亮,他一直沿用了7、8年时间。在糯米的选择上,他也全部选用优质的原酒米,这样煮熟后的糯米才会颗粒饱满,软糯相宜。

传承经典的“文化情”

端午食粽,是节日习俗之一。在百姓心里,端午节期间,吃上一口软糯香宜的粽子是幸福之事。“现在每天粽子订单超个。”李兵说,最近一段时间,他们一家除了常规的冻粑销售以外,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粽子上。每天加班加点赶制粽子订单。

因百姓口味不同,夫妻俩还接受私人定制,顾客可以指定口味,他们可以自送也可通过网络送到客户手中。端午节前后,正是粽子销售的高峰期,他家每天要卖近个粽子,每天要包6大盆近斤粽子馅,熬煮5锅大约个粽子,每年要卖6万余个粽子。

一颗颗金黄的蛋黄。

采访间隙,来往购买粽子的顾客不断,在丹棱人心中,这家粽子的味道早已成为植根于丹棱人记忆中的“端午味道”。“粽子好吃,我年年都要买几百个。”顾客张女士说,她每年只要这家店铺开始卖粽子,她就开始购买,特别是蛋黄粽每年她买的最多,在张女士看来,吃粽子既是对文化的传承,更多的是一种端午情怀。

“粽子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端午节的文化符号。”同样,在李兵看来,包粽子已经不单是夫妻俩的一种谋生技能,更多的是对端午文化的一种传承。夫妻俩希望用匠心制作传统美食,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眉山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2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