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市发布《眉山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将以有效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等区域战略为方向,以建设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数字城市为目标,以经济社会领域的数字化改革为驱动,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为主线,加强数字基建、科技创新、数字人才的支撑作用,全力做大做强全市数字经济。
战略定位
形成数字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态势
“十三五”期间,我市抢抓数字时代机遇,出台专项规划,引进高端优质项目,优化数字产业生态,全面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字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成效显著。年,全市数字经济规模近亿元,增速15%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全市数字经济整体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对照全国全省先进城市,仍存在不少问题。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市将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体系为统领,即以数字经济规模超过亿元为目标,以“特色优势产业、关键基础产业、新兴前沿产业”为数字产业发展主领域,以数字技术深度赋能“工业数字化、农业数字化、服务业数字化”,建设“三区一市”,形成数字经济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规划》明确,到年,我市数字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数字产业规模能级不断提升,产业数字化转型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数字化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数字经济占GDP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形成数字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态势。其中,数字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全市数字经济规模超过亿元;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亿元;数字化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数字基础设施支撑更加有力,大数据中心智能高效运行,社会治理要素数字化、治理数据标准化能力持续增强。
发展目标
形成“极核引领驱动、多点支撑带动”空间布局
市第五次党代会描绘了眉山未来发展的空间格局,《规划》立足全市“一核两副双带三廊”市域空间格局,结合各地不同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构建“极核引领驱动、多点支撑带动”的数字经济空间布局。
“极核”即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其中,东坡区依托智慧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数字化承载能力,立足集成电路封测产业基础,打造大数据产业创业孵化、应用示范基地;彭山区立足新材料产业优势,打造西部光电显示及湿电子材料聚集区、锂电池材料聚集区和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聚集区;仁寿县构建显示材料/显示器件、显示面板、终端应用产业链,不断拓展显示面板产业的市场主体规模;眉山天府新区围绕“眉山创新谷”战略定位,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产业创新基地、技术创新中心;眉山东部新城围绕打造“眉山东进先行区、现代产业创新城”发展目标,推动数字技术、产品和服务在城市功能开发中的示范应用,打造引领眉山融入成渝发展主轴的桥头堡。
“多点”即数字经济发展布局重点,其中,洪雅县围绕集成电路和5G产业链关键配套需求,加快半导体材料和元器件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丹棱县发挥新材料产业优势,重点围绕5G场景智能终端产业,引进电子科技企业、机械制造及食品加工等产业链企业;青神县强化德恩云示范带动作用,加大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培育数字化工厂;眉山高新区聚焦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目标,建设数字经济领域技术转移中心、检验检测中心、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产学研示范基地;甘眉工业园区依托国家经开区建设,立足锂电池、太阳能光伏、电子材料等产业基础,打造全球光伏产业制造新高地。
精准发力
瞄准7项重点任务打造数字经济发展生态
为了保障目标落地落实,《规划》还提出了7项重点任务、设置了31个重点建设工程、制定了5项保障措施。
其中,7项重点任务包括:推进数字产业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壮大数字产业企业竞争力,优化数字产业空间布局,打造数字产业集群;推进产业数字化,激发传统产业新动力,赋能“眉山智造”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智慧先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进治理数字化,丰富数字化发展新内涵,深化政府数字化转型,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强化数字支撑体系,夯实数字眉山新底座,加快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激活数据资源应用价值,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基础,拓展数字经济发展新空间,高标准建设产业创新载体,高质量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高效率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高水平打造产业创新生态;强化数字人才建设,塑造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推进人才引进集聚工程,实施人才培育提升行动,建设人才赋能发展平台,激发人才创新发展活力;强化区域协同联动,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新生态,促进区域间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互联互通,推动眉山融入区域一体化格局,打造数字经济开放高地。
此外,《规划》对数字经济企业引进、培育方面还提出了具体的措施,要立足统筹推进、重点突出,靶向引培数字经济企业。实施数字产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绿色服务通道,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商标品牌建设,鼓励新型显示、电子信息材料等重点行业争创国家级、省级区域(行业)品牌。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完善“个转企”孵化、“小升规”扶持等分类培育机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