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攻坚一线感受绿色脉动大地文心

千载诗书城,人文第一州。

钟灵毓秀地,山水幸福城。

这里自古历史文化厚重,人文气息鼎盛,杰出人才辈出,是千年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乡。

这里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富集,瓦屋山巍峨雄壮,立于西南,岷江奔腾澎湃,汇入长江。

初冬时节,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主办,中国环境报社、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四川省作家协会承办的“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采风活动走进四川省眉山市。采风团围绕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一创作主题,感受千年古韵,行走诗意山水,聚焦攻坚一线,把脉绿色发展,深入了解眉山各地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走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努力与实践。

五天时间里,作家们不辞辛劳,在东坡区调研东坡湖治理及修复情况,拜谒三苏祠,领略千年文豪由内而外的自然生态观;在幸福丹棱,他们造访果园基地,了解丹橙富农兴农之路,穿行幸福古村,探寻美丽乡村的幸福密码;在大美洪雅,他们驻足柳江古镇,感知非遗村落活化样态,寻道瓦屋山,感受生物多样之美,观察督察整改变化;在老区青神,他们行走青神竹海,感受竹编艺术之乡魅力,深入斑布产业园和竹编博物馆,交流竹文化和竹产业发展……

眉山是怎样的所在?在这片嗅得到历史人文浓重气息、触得到绿色发展脉动的土地上,作家们的脚步既是诗意浪漫的,又是理性思辨的。

深入城市肌理,感受绿色发展理念引领

风雅眉山,离不开“东坡”二字。

采风团初到眉山,便来到东坡城市湿地公园考察调研。作为岷江古道,湿地公园曾是城市内湖河道,一度又脏又臭。

“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是偶然得来的,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有教训、有代价。”作家李青松说。

为了还绿于民,给全市人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场所,眉山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以前所未有的治污力度和决心,启动东坡湖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使其成为眉山市的“生态绿心”,以及最亮丽的城市名片。

尤为难得的是,面对这块面积亩,位于市区最好地段的湿地公园,眉山市委市政府主动砍掉房地产这棵“摇钱树”,不仅放弃了40亿元的土地出让收入,还陆续投入资金进行生态建设。

如今的东坡湖,两岸交相辉映,湖面碧波荡漾。前来休闲的市民络绎不绝,他们有的锻炼身体,有的练习舞蹈,有的放声高歌,还有的单纯就为坐在竹子制成的板凳上,享受初冬惬意的时光。

作家徐刚感叹:“在城市建设中,政府舍去近40亿收益,这是何等魄力、又是何等远见。”作家叶梅表示:“这就是好生态给老百姓带来的幸福感。”

东坡湿地公园只是眉山厚植绿色发展理念,建设幸福宜居城市的一个缩影。当地有关负责同志告诉作家团,近年来,眉山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累计投入多亿元,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如今,“眉山清”成为标配,“眉山蓝”成为常态,“眉山绿”成为底色,公众的幸福感逐年提升,绿色俨然成为眉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鲜亮底色。

无独有偶。“东坡初恋地”、国际竹艺城——青神县,也立足当地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奋力走出了一条依托竹产业,走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在这里,作家们先后走访了斑布产业园、中国竹艺城以及德恩精工有限公司等地,深刻感受到了总书记视察四川时指出的“四川要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让竹林成为四川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正在青神一一实现着。

在斑布产业园,以绿色洁净竹本色生活用纸闻名的著名纸业品牌“斑布”相关负责人告诉采风团作家,“刚刚过去的‘双11’,斑布纸业实现销售额5.5亿元。”与此同时,企业在当地大力培育斑布1号、斑布2号竹种,对竹子进行全价利用,实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其中,栽种10亩斑布1号,每年可产造纸用竹60吨,加上发展林下经济的价值,每年可助农增收47.1万元。

绿一方土,富一方人。作家华静感慨地说:“在青神,我强烈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道理。”

走近美丽乡村,调研生态富农兴农之路

孟繁华先生在《梦幻与宿命》中写道:“乡村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便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们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的象征——大城市之后,人们与乡村仍然有着不能拆散的精神联系……”

乡村是人类永恒的精神故乡。此次采风活动,作家们十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5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