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普子镇大龙桥村,刘厚荣正拿着剪刀,熟练地为李子树修枝定型。刘厚荣管护果树。“果树管好了,明年才有个好收成。”刘厚荣是普子镇的返乡创业代表,曾是贫困户的他,现在成了带领贫困户脱贫的“种植专家”。走出大山寻找脱贫之路今年47岁的刘厚荣家住大龙桥村5组凤凰山山顶小地名为中堡的地方。这里,土地贫瘠,石漠化的土地占70%,土地产出率低。这里,农作物单一,主要种植玉米、红薯、烤烟等农作物。靠务农为生的刘厚荣一家生活并不富裕。“以前没通公路,我家孩子上学要在崎岖的山路上走4小时,经常天不亮就起床。”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上学条件,刘厚荣和家属商量,决定家属到场镇租房子陪读照顾孩子。家里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减少,导致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负担更重。家庭收入低、支出大,入不敷出,陷入贫困的刘厚荣经常思考:我该怎么办,我家的出路在哪里?一个偶然的机会,外出务工的堂兄向刘厚荣描绘了福建省平和县发展琯溪蜜柚的盛况,这让刘厚荣看到了自家摆脱贫困的希望。“当时我就想,自家这么多土地,能不能也种上蜜柚。”年春天,刘厚荣决定走出大山,寻找自己的脱贫之路。多学则精变身种植专家来到福建省平和县,刘厚荣看到漫山遍野的果林,莫名的冲动涌上心头,我的家乡能不能建果园,发展产业?有了这一份冲动,刘厚荣心里便有了一个决定:好好学习经果林种植技术,回到家乡建一片果园。在堂兄的引荐下,刘厚荣帮一户拥有60亩地的老板看管果园。白天,刘厚荣跟着熟练的农业技工走进果园,学习除草施肥,修枝整形,防虫治病,疏果套袋等果园管理技术。夜晚,刘厚荣和工友们交谈,虚心向他们请教种植的一些专业技术知识。通过一年的虚心学习,刘厚荣从一窍不通的外行,成为果园管理的行家里手,这让刘厚荣有了更多的机会结交“内行”的朋友。健谈的口才、忠厚的品格,刘厚荣的朋友有了很多,既有当地的种植大户、育苗老板,也有四川、重庆新兴发展的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还有东北、新疆的客商。在与这些朋友的交往中,加深了刘厚荣对果园育苗、种植、储藏、销售的全产业链的认识。刘厚荣回到家乡发展果园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年,刘厚荣一家,因学致贫,被评为贫困户。年,不想当贫困户的刘厚荣决定在家乡种植果树。“一开始准备种蜜柚,但是我们这个地方海拔有一千多米,蜜柚适合在海拔米以下的地方种植,所以,我决定种凤山红(蜂糖李)和五月脆(桃子)。”要乡亲们放弃传统种植,转而栽种自己不熟悉的果树,需要费一番力气说服,为了让大家信服,刘厚荣决定带这个头。于是,30亩蜂糖李,10亩桃子成了刘厚荣返乡创业的“试金石”。摆脱贫困种下“金山银山”年,大龙桥驻村领导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刘厚荣想在家乡发展果园的想法,认为这是普子镇发展产业的一个机会,最终,普子镇决定借助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机会,在全镇大力发展经果林产业。年元旦刚过,在刘厚荣的牵线搭桥下,普子镇组成考察组,赴福建省平和县考察,当年2月,调回15万种苗在普子坝、大龙桥、四合庄、石坝子、桐泉等5个村进行种植,种植面积亩。年,又到四川眉山市丹棱县引进大雅、爱媛和沃柑2万株,种植亩。“老刘这个人,实在,我那多根种苗都是他送给我的,硬是不收钱。”村民刘厚强感慨道。原来,为了激发乡亲们发展经果林的热情,只要有种植意向的村民,刘厚荣都免费为大家赠送嫁接培育的种苗。目前,刘厚荣已经送出多根李子苗。不仅如此,刘厚荣还免费教技术。全镇村民在种植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刘厚荣都上门帮忙讲技术,遇上没在家的时候,就通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6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