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湾水库建设记

出县城过三余桥,沿河往西而上,经龙潭、石河、两座堰、白桥坝,直抵梅湾桥。梅湾桥,石质,拱形。桥不长不宽也不高,将两岸群山一带连。桥下波光鳞鳞,流水潺潺,似天河玉泉。

沿溪行,经天生堰,登七百级高石梯,驻足骡子坡。稍憩,近观左为黄丫顶,右为牛角寨;俯视莽莽群山尽收眼底,崇山峻岭,纵横沟壑汇集处形成一湾碧水,状若梅花,自然可以取名梅湾。其实,梅湾应以梅姓聚居而得名,相传梅姓从湖广迁徙至仁寿县椿子坡落户。因得罪官府,新任族长万般无奈,携族人一路漂泊至丹棱高桥自然庵栖身。劫后余生,为保存梅氏一脉,又带领族人投奔土黄埂鸭公岭下繁衍生息。梅氏一门在山湾处独资修建了一座石拱桥,自名梅湾桥。从此,梅氏声名大振,人们亦将杂姓聚居的山湾呼之为梅湾。

年6月,农业合作化由互助组转入初级社阶段。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生产产量,县人民委员会决定在梅湾桥下段拦河筑坝修建一座水库,名梅湾水库。梅湾桥一带为淹没区,所有农户需整体搬迁至设计库坝之外南面,依山面坝散落聚居,形成状若游龙的“半边街”。眉山地区水利工程师王浩带领技术人员现场踏勘,测定集雨面积为8.19平方公里,设计土坝坝高18米,蓄水.7万立方米,灌溉农田1万亩至1.3万亩(中隆亩,石桥亩,城厢亩)。工程为土坝。以三乡灌区投劳为主,县上负责调集非灌区劳动力支援。民工一律自带口粮和工具。每天施工人数达人以上,由县上主要领导负责指挥。工程从年冬开始施工,历时两年,于年底竣工。总用土量6.3万立方米,条石立方米,石灰14吨,水泥4.7吨,钢铁件6.5吨,木材10立方米,河沙71立方米,普通劳动日个,石工投工劳动日个,木工投工劳动日个。

年,双季稻田面积不断扩大,农田用水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县革委决定提高土坝高度增加蓄水。由于加坝措施不当,增加坝高后,导致坝体内外滑坡,垂直下降80厘米,裂缝长度达坝体三分之二,成为病害工程。年冬,县革委核心领导小组为了消除病害,决定拔坝重建。

重建梅湾水库,由县水电局技术人员初步设计,请乐山地区水电局总工程师姜中胜和四川省水电设计院总工程师罗观育亲临丹棱坐阵调整方案,审核定案。测定集雨面积为15.4平方公里,设计坝型为均质土坝,坝长米,坝高38米,坝顶宽5米,溢洪道宽31米。设计总库容为万立方米。为中型规模水利工程。

年冬,县上成立梅湾水库重建指挥部,由县委副书记唐忠明任指挥长,县级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组织专业队拔掉原坝,重新清基。清晨,专业队的大姑娘、小伙子们吃过早饭来到了工地上,凛洌的寒风吹得他们瑟瑟发抖。面对一湾淤泥,人们面面相觑,缩着头,把棉衣裹得更紧,不敢动弹。这时,一个沙哑的噪音吼道:哎,年轻人,咋个不动呢?只见瘦削体弱的指挥长唐忠明脱掉鞋袜,捋起衣袖,挽起裤脚,跳到冰冷刺骨的淤泥之中,羞得身强力壮的青年男女满脸通红。

清基完成后,县上调集全县12个公社的青壮年组成万人突击队,自带口粮,劳动工具和运输工具,从四面八方涌向梅湾安营扎寨,进行大会战。唐忠明调离后,由县委常委,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我接任指挥长,亲临现场指挥。经过近三年的艰苦努力,投劳.6万个劳动日,完成回填土方48万立方米。大坝主体工程按时竣工。

年8月起,组织专业队开挖左、右干渠,进行渠系配套。在右干渠乌龟顶架设渡槽,长度米,托槽墩子81个,河心最高处达48米,过水流量为2立方米。左右干渠总长37公里,横跨5个公社,灌溉稻田总面积亩以上。灌区的冬水田、望天田全部改造为两季田。梅湾水库建设工程,总投资.2万元,其中上级拨款.69万元,县上自筹资金.51万元。梅湾水库重建工程项目,荣获年乐山地区科技成果一等奖。

一条大坝,宛若长龙,横跨南北,直锁山川。积水成湖,蔚为壮观。如今梅湾,成为农业生态旅游的一大亮点,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

魏元高笔述骆志勤整理

图片:骆志勤叶斌万玉忠覃建华

长按下图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