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沿河,说生态水果必说新景柑橘。提起新景柑橘,必说边山农场。
边山农场位于地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北部地区新景镇境内,是知青下乡打造的一个以柑橘主导产业的村落,故人们又称“知青农场”,是沿河第一个“国营事业农场”。新景柑橘经历了五十载春秋,曾名扬县内外,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6月,青山如黛,云雾缭绕,走进边山农场,绿意正浓,一颗颗青绿柑橘翘首等待着金黄色的丰收。
一颗小小的柑橘,承载了时代的变迁,见证了时代的发展。
“知青农场”的兴与衰
李庆福笑称自己是边山农场的“老黄牛”,其实他更是边山农场兴衰的见证者。
李庆福祖籍天津,今年71岁,年作为第二批知识青年被安置在边山农场,至今已有40余年。
“当时这里一片荒芜,我们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开荒建园。”
上世纪70年代,在农场知识青年的大力倡导下,边山农场开始试种锦橙柑橘15亩。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新景柑橘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挂果,新景人民率先尝到了改革的甜头。
年,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边山农场号召全体职工突击栽植柑橘亩,向祖国献礼。从此,边山农场走向了以发展柑橘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新景柑橘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全镇柑橘面积达到了亩,是当时全省最大的柑橘出产地,亩产最高达到了斤,新景柑橘远销重庆、贵阳、遵义,价格最高达到每斤0.9元,而当时的猪肉价格不过每斤0.61元。
“那时候普通人想吃新景柑橘都难,出售的柑橘必须要农场法人签字才能出售。”现任边山农场场长段贵山介绍。
当时,边山农场涌现出了全县第一个“万元户”,新景也成了沿河当年第一个脱贫的乡镇。年边山农场被评为地级龙头企业。
时过见迁。边山农场还是边山农场,依旧老品种、老价格,然而一切早已悄然改变。
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各地水果丰产,水果市场遭到冲击,昔日畅销的柑橘不再是“香饽饽”。新景柑橘开始走“下坡路”。
看着成堆成堆的柑橘逐渐烂掉,村民们只能背去倒掉。一些村民在痛心的同时也终于决定改变思维,不再坐等客人上门,主动走出去对接市场。然而一切都迟了,即使价格从0.9元一跌再跌,最差的时候甚至每斤0.2元也无人问津。
“时代变了,而我们依旧沉浸在过去的辉煌,注定要被淘汰。”新景居委会党支部书记陈泽亮说。
“农二代”有了新出路
面对柑橘滞销,边山农场村民逐渐失去管理柑橘的信心,柑橘园逐渐重返荒芜。
一代新景柑橘难道就这样没落?
一部分人没有放弃,努力寻找着出路。肖飞就是其中之一。
肖飞是新景居委会的监督委员,也是地地道道的边山农场“农二代”。从小在农场长大的他,跟着柑橘一起成长,也见证了新景镇柑橘产业的兴衰变化。
“新景柑橘不仅凝聚着父辈的付出和心血,也是一代代边山人的青葱岁月,我不能眼睁睁看着它从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流失掉。”肖飞说。
年,边山农场终于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市、县相关部门关心下,新景柑橘开始组织技术人员和果农代表到中国柑橘研究所、成都市蒲江县、眉山市丹棱县等地考察学习,经过多次研究,“品改”(品种改良)成了唯一的出路。
“品改的方法是要将老树距地面10~15厘米处锯断,然后对主枝、侧枝或枝组进行嫁接。”肖飞介绍。
比品改更难的是村民的守旧思想。
“现在我3角5角也能卖出去,多多少少还有收入,树锯断了能活吗?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面对老一辈的质疑,肖飞对于品改能否成功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但不试怎么知道结果呢?肖飞等一众“农二代”把心一横,率先将自家的柑橘进行新品种高改,并通过手机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