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新修的丹蒲路
从蒲江一路到丹棱
两旁成片的柑橘园已经套上纸袋
盖好薄膜
正在进行最后的风味酝酿
“蒲江在标准化、物流等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丹棱在新品种选育上的创新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
12月9日,记者走进蒲丹都市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发现,晚熟柑橘产业的合作互补已经深入人心。
随着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深入推进,蒲江丹棱瞄准新目标——全国最大的晚熟柑橘基地。
“相爱相杀”,一张王牌的两种打法
“蒲江与丹棱地缘相亲,产业相似,竞争与机遇一直都是并存的。”
在蒲江县农业农村局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促进中心主任余水洋看来,即使在设立融合发展示范区之前,两地在晚熟柑橘产业方面所打的交道一直不少。
蒲江25万亩,丹棱18万亩,两地体量巨大又互相毗邻的晚熟柑橘生产能力成为了成眉交界地带一张特色产业王牌,共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果商前来采购。同时在民间,种植技术与营销上的交流往来一直都在进行着。不过令人感到头疼的是,个别经营者为竞争而早采、杀价、相互拆台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蒲江县鹤山街道狮子树村工作人员查看柑橘长势洪瑜摄
“同样是晚熟柑橘,两地的产业特点也有所不同。”丹棱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陈天礼认为,丹棱柑橘产业历史悠久,且在“丹棱桔橙”这一知名品牌下不断更新拓展优质品种,同时在人工、土地租金成本上颇具优势。
而蒲江柑橘标准化程度较高,品牌推广力度则走在全省前列,良好的交通、物流等条件以及农村电商的发展让以“蒲江丑柑”为代表的晚熟柑橘畅销国内外市场。
丹棱县齐乐镇青龙村的罗丹是一位柑橘种植户,至今已从业20余年。与其他种植户不同的是,他正想着将晚熟柑橘种进大棚。
走进罗丹的设施大棚,这里的爱媛橙,以及正在选育试验的新品种“黄美人”果实表皮光滑,大小均匀,风味也更浓郁。“很多人没有尝到避雨栽培的甜头,而要想走高端市场,柑橘设施栽培一定是方向。”罗丹说。
陈天礼(右)与罗丹(中)、张可文(左)在大棚内交流洪瑜摄
“种上柑橘以后,不仅收入增加了,连村子都变得更漂亮了!”
在位于蒲江县鹤山街道的示范区内,成片的柑橘树如同绿色的海洋,整洁平坦的道路通向每一户精致的农家院落,种植户李丽琼告诉记者:“我们对这个产业越来越有信心。”
相同的是,两地都通过柑橘收获了增收致富的甜蜜果实。
如今,两地以柑橘为主导的产业发展,使示范区农民效益不断提高。
两城联动,打造全国最大的晚熟柑橘基地
“每亩产量大概有斤,单个果子在6两以上。”在丹棱县杨场镇何场社区王刚的果园里,果型硕大均匀,密密麻麻挂满枝头的爱媛橙十分壮观。“每年都有上千人从蒲江来这里参观学习。”通过全营养高碳高品种植技术的应用,王刚的柑橘产量和品质都远超平均水平,也让这片示范田成为了蒲江、丹棱柑橘种植户交流技术的田野课堂。
王刚果园里的爱媛橙洪瑜摄蒲江县今年刚出台的《晚熟柑橘种植技术规程》,为两地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技术规范。《规程》从栽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对晚熟柑橘种植过程中的大多数实操性问题进行了规范,目前已获批省级标准。
不仅是技术层面,两地更多领域的合作互动正在落地。
根据此前蒲江与丹棱签订的《共建都市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示范项目加快交界地带融合发展合作协议》,两地将以蒲江县鹤山街道和丹棱县齐乐镇为中心,在蒲丹交界地带共同打造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共同开展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区域商贸物流中心、举办多样式节会、进行晚熟柑橘标准化基地提升、打造蒲丹电子商务集聚区等举措,实现两地同城化发展的优势,致力于打造全国最大晚熟柑橘基地。
蒲江县鹤山街道晚熟柑橘基地洪瑜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品牌的重要性就愈发凸显。”丹棱县张不卖水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可文因为多年来坚持不卖劣质果的“7不卖原则”,成为业内知名的“张不卖”。
如今在两城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张不卖”也对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把这块牌子做下去,带动乡亲们一起发展,我相信将来收获的,远远不止经济效益……”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黄喜超
审核:宿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