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元年1月8日),苏东坡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丹棱县,后来叫拨股祠的地方。童年有相当一段时光是生活在这儿的。童年是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苏东坡之所以后来取得很大的成就,自然是离不开小时候受到的各种影响。北宋的文学氛围,地方的文化熏陶,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他本身资质超群,成就了苏东坡人生的集大成。一、在北宋最好的皇帝(仁宗)年间长大宋仁宗赵祯性情宽厚,让百姓休养生息,因此受到后世的称赞。他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时期名臣辈出,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赵祯在位期间,宋朝“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文人在宋朝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重文轻武的风气在宋朝达到了极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等俗谚都是出在宋朝。宋朝文化是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丰盛时期,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科举考试推进了教育制度的发展,印刷品的广泛流传促进了文学的交流。宋朝民间涌现了许多的文学社体,宋朝可以说是文化人的天堂。不同时代成就不同的天才,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到唐代的诗歌巅峰到宋代的文学艺术。时代造就了天才,天才也成就了那个时代。范仲淹、欧阳修两人虽然家境贫寒,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文化大家,朝廷重臣,国之栋梁。长大以后,苏东坡无论为人还是为文,始终都以范仲淹、欧阳修等前辈为自己的楷模,对其政治生活和政治倾向也产生重大影响。二、四川自古出文人,天下文人皆入蜀眉山,在“天府之国”四川省中部,距省会成都西南约一百公里,在乐山以北大约四十英里之外。自古以来四川这个地方不仅物产丰富,景色秀丽,而且还出过非常多著名的文人,例如,司马相如、杨雄、程子昂、欧阳修等等,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四川有“天下文人皆入蜀”这样一个美称。巴蜀之地自古人才荟萃,多少文化名人、杰出人才曾受这块沃土的养育。诗仙李白,就与四川有着不解之缘。诗圣杜甫,他一生漂泊不定、命运坎坷,却在四川度过了一段相当安逸和快乐的生活。在成都的杜甫草堂,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眉山是中国著名的进士之乡。仅仅在两宋期间,就有人考取进士,历史上称之为进士。同时,这个地方,以山清水秀、奇峰怪石而闻名。宋代诗人陆游,晚年到眉州,瞻仰苏轼的故居,无限感慨,写了一首诗称赞这里:《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高臺老仙谁所写,仰视眉宇空峥嵘。百年醉魂吹不醒,飘飘风袖笻枝横。尔来逢迎厌俗子,龙章鳯姿我眼明。北扉南海均梦耳,谪堕本自白玉京。惜哉画史未造极,不作散髮骑长鲸。故乡归来要有日,安得春江变酒从公倾。苏辙也写诗描绘眉州这个地方:清江入城郭,小浦生微澜。这里的山虽然不高,但是秀美。水虽然不深,但是清澈。苏轼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历史文化悠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山川俊秀的自然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沃土对苏东坡的陶冶与成长,无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眉山并非一个很大的城市,但颇为舒适。当地有完整的水利灌溉沟渠,蟆颐山的小山丘下,稻田、果园、菜圃,构成广漠的一带平原,处处点缀着竹林与矮小的棕树。眉山镇上街道整洁,五六月间荷花盛放,最为有名。苏轼从儿时起就对故乡山水无限热爱,非常喜欢游山玩水。他像孩子王一样,常常带着很多小朋友,漫山遍野的跑。而他的弟弟苏辙,就是苏轼忠实的粉丝,小时候跟着哥哥,有山可登,有水可玩。家乡的一草一木都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如果有的地方想去而无法去,苏轼就会难过很多天。有时候,苏轼还会一个人去玩。在石洞上、在林子间,有时候采摘山花野果,有时候从小溪中舀水来喝。看到苏轼的人,往往会误以为遇到了神仙。可见苏轼从小就有不走寻常路,不食人间烟火的非凡气质。苏轼少年时期,读书、嬉戏之余,还亲手栽种松树、放牛羊,在地里帮着家人做农活。真是其乐无穷,乐在其中。儿童时代的乡间田园生活、农业生产劳动给苏轼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丰富的记忆。从小就深入到百姓中,真切的体验到农民的艰辛,所以苏轼从政以后体恤爱民。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劳动负担,这一切都和苏轼自幼热爱生产劳动不无关系。三、苏家门风极佳,精神方面非常富有苏轼的曾祖父苏杲、祖父苏序,皆是乐善好施之人。苏东坡降生的时候,祖父仍然健在,正是六十三岁。曾祖为人,让苏家门风极佳,而祖父苏序豪放爽朗,慷慨大方,淡泊名利,坦荡无羁。这给了苏轼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祖父信仰道教,但并不迷信,思想也开放。苏东坡幼年之时常随祖父出入道观,后来祖父又把他送进天庆观跟着道士上学。在祖父的影响熏陶之下,苏轼自幼爱读《庄子》,喜欢《道德经》……苏东坡说他的祖父:“公幼疏达不羁。”从小就旷达,狂放不羁。唯旷达方能不羁,是个“谦而好施,急人患难”之人。财物只要有余,祖父就大手大脚,给这个,给那个的,“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由此可见,苏东坡对于祖父的评价是很高的。所以说,苏东坡性格中的潇洒,不拘小节,心系于民,多少是继承了祖父的吧。苏轼的二伯是进士,父亲苏洵也在苏轼出生后,由随性读书,改为为科举而奋发读书,因此苏轼从小就和弟弟苏辙一起,在学习的氛围里耳濡目染。“苏门三学士”就此打下基础。苏东坡的母亲程氏出身名门,颇有文化教养,相当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并有自己的一套思想观点。苏轼刚十岁时,父亲苏洵离家游学四方时,程氏担负起家庭教师的重任,尽心培养教育苏东坡、苏辙两兄弟。除去教他们勤勉读书,学习《论语》《孟子》《汉书》等,还教他们种树、爱鸟……总之,程氏对于苏轼兄弟不仅是善良的慈母,而且是一位重要的启蒙教师。对他们的生活、成长,以及后来的成功、成名,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宋仁宗庆历三年(),苏东坡的母亲程夫人为支持丈夫苏洵读书,在眉州城纱毅巷内租赁房舍,做纱縠这行生意。这处大宅院中等结构,占地五亩,有数十间房子、花园和池塘。自大门进入,迎面是一个漆有绿油的影壁。影壁之后,出现一栋中型有庭院的房子。在房子附近,有一棵高大的梨树,一个池塘,一片菜畦。在这个小家庭花园之中,花和果树的种类繁多,墙外是千百竿翠竹构成的竹林。苏轼这样描绘自己的家: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竹子是文人特别喜爱的对象,是四君子之一。象征着坚韧、挺拔、高风亮节。苏轼一生是非常喜欢竹子的,他写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廋,无竹使人俗。说起苏轼的家庭,还真算不上大户人家,他的母亲本家还富裕一点。苏轼给母亲写的墓志铭有记载:程氏富,而苏氏极贫。但总算是个小康之家,自己有田产,也许比一般中产之家还较为富有。家中至少有两个使女,还能给孩子们各雇用一个奶妈。按照中国的习惯,奶妈要一直跟她们照顾到成年的孩子过活一辈子。程夫人的大儿子苏景先四岁夭折,二女苏八娘便是长女,比苏轼也就大一岁多,而苏辙也仅小苏轼三岁,这样一来他们的童年是非常热闹的,姐弟三人常常在花园里玩的不亦乐乎。苏轼从小和弟弟苏辙一起长大一起读书。他们不仅是亲密无间的兄弟,更是一起进步的良师益友。正如苏东坡在诗中写到的“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他们二人之间深厚的手足之情,也使得他们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相扶助,共同走过一生的风风雨雨。平时,在读书之外,他也有很多兴趣。放学回家后,他常常观察院子中的鸟巢。他母亲已经严格告诫东坡与家中的使女,不得捕捉鸟雀。因此许多鸟雀就在庭院的树枝上做巢,低得孩子们都可以望得见。有一只羽毛极其美丽鲜艳的小鸟,一连数日到他家的庭院去,在一棵果树上搭建了一个鸟巢,苏轼对这个鸟巢视若珍宝,几乎每天放学回家都要看一次。他对童年时候庭院里的这只小鸟印象特别清楚。那时候,苏轼的叔叔已经做了官,朝廷里的官员在经过眉山镇的时候,都要到苏家拜访。每次有官员的时候,家里都会忙乱一阵,使女们光着脚各处跑,到菜园去摘菜、宰鸡,准备筵席待客。苏轼这时候也常常会帮忙,挥汗如雨地体会着劳动的快乐。这种情形在孩子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东坡和堂兄妹等常在母亲身边玩耍。他和弟弟也常到村中去赶集,或是在菜园中掘土。一天,孩子们掘出来一块美丽的石板,形状像鱼,肤色温润,呈浅绿色。既晶莹光泽,又有精美的星星点点银色细花纹点缀。当他们敲击的时候,石头竟能然发出铿锵悦耳的金属声。苏轼拿起这块石板说道:“我用它来做砚台怎么样?”堂妹说:“我看石板这么漂亮,不如找个工匠打磨后做首饰。”苏轼摇着头说:“你看石板纹理多疏,一定易吸收水分,保持潮湿,我看还是用来做砚台比较好。”父亲得知这件事后,心中暗暗惊喜苏轼小小年纪竟如此心思细腻,遂找来工匠,将石板打成一块砚台送给苏轼,后来在这块石砚上雕刻了砚池,并做了盒子。苏轼一直把这个砚台带在身边,陪伴他度过金色的少年时光。这块石砚也成了苏东坡家的传家宝,到了宋庆历七年(公元),苏轼为此专门写了一篇《天石砚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5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