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岐山村名的由来,你知道吗快戳darr

张场镇岐山村,是丹棱县境内最偏远的一个小山村,地处县城西部,在总岗山脉及山南鹿。最高海拔在岐山庙的大岩顶米,平均海拔米。距县城45公里,距张场镇11公里。幅员面积13.99平方公里,东邻金峡村,西与名山车岭镇接壤,南界廖店村,北接三合村。

岐山村,是经过两次合并而成的村。第一次是年5月,合村并组,由原元石村并入原玉柱村;第二次是年5月,村级建制调整,原玉柱村并入了现在的岐山村。岐山村,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

在岐山村境内,冠以“岐山”二字的名称较多,诸如岐山庙、岐山水库、岐山林场、岐山竹海、岐山云海、岐山猕猴桃等等。然而岐山村这个名字又是从何而来呢?有人说:岐山村是因境内有一座古庙(岐山庙)而得名。然而“岐山”这个名称又是怎么得来的呢?村名与“岐山”二字又有何种关联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决定去岐山庙实地踏访,探索其“岐山”二字的由来。

岐山庙是圣庙与地名的代名词,民国12年《丹棱县志》记载:“岐山庙,在县西总岗山。距城八十里。梯磴盘折,高出云表。由黄金峡通车岭镇要路。”

早上八点十五分,骑车从岐山村委会右转出发,沿奔康大道前行约米,再右拐往岐山林场方向上山,大约3.6公里车程,就到了岐山庙。

岐山庙的庙宇,位于上岐山庙的古关隘口,它是一座三间木质结构的古建筑房。房屋正面的墙壁是用石碑代替的,正中的一间屋是双扇大木门。左右两边的石壁碑各3块,中间的石壁碑较矮,碑高约1米,宽约90㎝。石壁碑以上的大半截位置,原是开的一个窗口;两边的石壁碑较高,碑高约2.3米左右,宽约1.05米。正中间的一间屋外,有两根石檐柱子,柱子长2.6米,直径23.4㎝。柱子上刻有一副对联,但已经历风剥霜蚀以及人为的损坏,字迹模糊不清楚,难以辩认了。

那些古老的石壁碑,被漫长的岁月所风化,当年刻下的字迹,大部分已经残缺不全,若有若无了。再加上碑文中有的是繁体字、异体字,又全无标点符号,辨认起来的难度较大。面向石壁碑,从左到右,第一、二块石壁碑,是捐钱捐物的《功德碑》;第三块石壁碑,是《鼎建文武官碑記》碑;第四块石壁碑,是《請示原禀》和《晓諭三菴示》碑;第五块石壁碑,是《修规碑》碑;第六块石壁,是《義学碑叙》和《立案原禀》碑。

石壁碑文所记载的内容,大意是:清代同治二年(),上一甲岐山庙当地义学首事王文元、王三锡、王啟德,请示在岐山庙募众筹建义学馆。每年收取满禅、满旭、会法三庵的余款,作为义学馆教师的酬金。

岐山庙古关隘处的古建筑房,建于清代同治四年;当时修建的是一座“文武宫”祭祀与“义学馆”教学。义学馆又称“丹山书院,因碑文中有“家叔竹山夫子主讲丹山书院”。义学馆,是在地方主事王文元、王三锡和王啟德三人带领下,募众而修建的,因碑文中有“具禀首事王文元王三锡王啟德為修建義學館禀請……”。

今存于岐山庙关隘处的古建筑房子,还不能代表古时候“岐山庙”最古老的庙宇,因碑文中有“岐山庙旧有满禅满旭会法三庵”。从这座古建筑房及碑文的内容来看,还不能说明“岐山”的来历。

王正海是岐山村的副书记,也是土生土长的岐山庙人,在一同研读碑文的时候,他指着一块石壁碑说:“这上面三个姓王的义学首事,都是岐山庙的本地人。其中,这个王啟德的家族上,还有第五代后裔王显德。王显德和他的侄儿子王君仁两户人,现在居住的老房子,就是王显德的高祖王啟德的遗产。王啟德的坟墓在双树坪,他给自己的父母亲王登相、王氏修建的坟墓,还修建得好”。经王书记这么一介绍,我非常感兴趣,心想,说不定还能找到有关“岐山”的线索。于是我就请他在前面带路,到实地去察看。

我们沿着公路往名山车岭方向前行大约米,到店子岗岗上,再左转上行约米,就到了王啟德的墓地双树坪。王书记又喊来了王显德和王显禄了解情况,并帮助辨认碑文。我们观看了一番王啟德的古墓建筑后,就开始辩认墓碑上刻的文字,由于年代久远,墓碑被风剥霜蚀,字迹模糊不清。没有工具,王正海和王显德就直接用手,一点一点地将墓碑上的青苔扯下来,将青苔清除完毕,碑文就现出来了。碑文主要内容是:“清授五品藍翎(嚴考慈比)王(公母)啟德王氏老(大孺)人二君墓祀男曰昌陳氏光緒弍拾年孟冬月吉日立”。

看完了王啟德的坟墓,我们就从双树坪下行约米,就到了一个“百年四合院”王显德的家中。王显德非常热情,给我们抬板凳、端茶倒水、拿水果。并介绍说:“我小时候就听爷爷说过,我们现在住的老房子,就是高祖王啟德亲自修建的。”

从王家大院出门的左侧约80米,就是王啟德之父亲王登相的墓地。王登相的墓碑,立于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三日。墓碑背面碑文中刻有“岐山巍巍余不禁”的刻文。在坟墓石壁的一竖石牌上,还刻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岐山縂崗垂鴻裔”,下联为“满禅寳龍耀前人”。在这座古墓之中,虽然发现有“岐山”二字,但还是不能说明“岐山”的由来。

这个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是从文物古迹中找不到有关“岐山”的来历的信息,那就只有从整个岐山庙的大自然环境中去寻求答案。

不知不觉之中,时间就快要到12点钟了,王书记就叫我们去他家吃午饭。王书记的一大家人热情好客。让我们享用了农家的美味佳肴。大家在吃饭的同时,还一直在议论“岐山”的话题。艾加容女士说:“应该多去找几个老年人,了解的情况才够全面,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嘛”。正当一筹莫展的我,顿时就茅塞顿开。

用过了午餐,稍作休息后,王书记就带我去走访本队的几位老人家。走访的第一位老人是,今年76岁,曾经当过52年生产队干部的陈国平。然后分别走访了69岁的村民王德成、75岁的陈绍贵老人和90岁高龄的吴含珍老人。老队长和老年人陈绍贵,他们分别亲自带我们去实地察看有关“岐山”的情况。

经过走访,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看法:“每当取一个地名,它往往是要与道路、河流、山川、姓氏、地形地貌、动(植)物、自然景观等等,有着密切联系的”。为此,我和王书记一道,立即开启了游走岐山庙,寻觅“岐山”名的行程,我们披荆斩棘,挺进深山。

巍巍总岗山,自洪雅瓦屋而来。崇峰峻岭,盘折蜿蜒连绵数十里。我们边走边观察山脉的走向、地形地貌的变化和自然景观象形等。

当走到临近岩口上的时候,王书记介绍说:“这个地方外面的山脉,有一个大夻口,当地人称它为张口岩”。我们即刻停下脚步,往王书记手指的方向一看,果然像是张着一个奇特大嘴巴的岩崖。再进一步仔细的观察,突然间发现,总岗山脉绵延到岐山庙张口岩这个地方,在“嘴角”处,又自然生出了另一条山脉。我们顺着这支山脉的走向望去。发现它分支后,又盘折蜿蜒向外缘迂回,一直绵延到庵子上(满禅庵),与林场(满旭庵)隔壑相望。

当我们顺着山脉迂回,到达岐山庙隘口的时候,王书在前面停着了脚步,回头对我说:“这个地方很有意思,如果是走到对面山坡上去往这里观看,会有一个‘山’字和一对‘双头睡佛’出现”。我回答说:“太好了!那我们就到对面去观察个究竟。”

从岐山庙隘口往林场方向,沿公路而下约米左右,就是岐山水库。经过水库大坝,到了大坝的终端,就是一条大约米的茶马古道,古道陡峭而笔直,当地人戏称为岐山的天梯。我蹬完古道,到达了山坡上,选择了一个最佳观景点,极目远眺。果然发现:山脉在回迁到岐山庙关隘处的时候,忽然间凸起了一座秀美的山峰,山峰左右两边各呈现-个凹槽。山脉的“两凹一凸”,还真像是一个偌大的“山”字。再把空间放大一些,再仔细一看,又恰似一尊巨形“隐形双头睡佛"。

我们继续慢步于山坡的羊肠小道上,在山间不停地搜巡着“岐山”,看一下还有没有意外发现。在边走边看的同时,也享受着天然的氧吧,一幅幅大自然美丽而壮观的画卷,接连不断映入眼帘。两条蜿蜒盘折的山脉,把整个岐山庙环绕成了一艘巨型“山顶龙船”;山谷底是一座波光粼粼的水库;山腰上,硕果累累的猕猴桃,一坡连一坡。绿绿油油的茶园,一山接一山;山峰上,是一望无际的竹海、林海郁郁葱葱。大自然的馈赠,使岐山庙既像是天造地设的人间天堂,又更像是风景如画的世外古桃源。但这仅仅只是岐山村的一角,可见一斑。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就到快到下午5点钟了。我们虽然爬坡下坎地走了不少的山路,用脚步丈量着岐山庙的山山水水,但沿途都有秀丽的风景观赏,却一点都不觉得累。

经过对岐山庙全面的踏访,最后,我们站到了岐山庙山脉上的一个至高点,环顾四周,脑海里又再次出现了那“岐山”两个字。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又被重新拉回到那“山脉分支”与“关隘显山”的情景模式上去了。

总岗山脉,在岐山庙张口岩奇妙的分支;分支山脉蜿蜒迂回,于岐山庙隘口凸起秀峰。这些不经意间的发现,就像是一把打开“岐山”之谜的金钥匙。其一,物有分枝,事有分歧。分枝即为歧,岐又同于歧。总岗山脉在张口岩“嘴角”处,山形由一脉生两支,谓之岐;其二,分出的山脉在岐山庙之关隘处,凸起一座秀峰,形成了天然的“山”字形。山脉上的“岐”与“山”,便融合成了岐山。

以上仅是愚人的一孔之见,还望更多的岐山有缘人共同参与讨论,岐山之由来。

来源:丹棱故事

▍编辑:一个橙子▍合作、爆料:(电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