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雅县在建县前,先后为梁州、雍州、蜀国属地,公元前年后,洪雅东北大部分地区为蜀郡南安县,西南小部分(今瓦屋山镇)地区属严道县地。晋初,洪雅东部属南安县,西部属开邗县,西南仍属严道县。南北朝时为夷僚占据。南齐为益州齐乐郡南境地。北周明帝武成二年(年)为青州齐乐县属地。武帝保定二年(年),改齐乐县改名洪雅县,今之洪雅全境仍为夷僚占据。武帝天和二年(年)攘却夷僚,在今洪川镇设置洪雅镇,属设今丹棱县的洪雅县。隋朝开皇十三年(年)在洪雅镇设置洪雅县,我们通常所说的建县时间。至元二十年(年)撤县为乡并入夹江县。或许是文献缺失,均无县城建设记载。
青衣江上观洪雅
因而,清嘉庆《洪雅县志》记载:邑城池,筑自隋开皇时,迄明成化、正德间,经制始定。公署位于西北,学宫建在东南,四郊为坛,祀功有庙,因地析市廛,分水利沟洫,险者炼铁为桥,平者聚石为徛。表坊墓以景贤哲,设铺递以通往来,立兵制以资捍术,琳宫梵宇,借以考古制,而起善戢淫。随时修葺,纪载不可没也。从这段记载来看,洪雅县城规模建设始于明成化、正德年间。
夜色洪雅
明嘉靖《洪雅县志》记载:成化十八年(年)5月复置洪雅县,隶属嘉定州,全县辖洪川、中保、安宁、保安、义和、安贤6个乡,东西宽90里,南北长里;东抵丹棱县界15里,南抵峨眉县界80里,西抵雅州界90里,北抵丹棱县界50里,西北抵名山县界90里,西南抵荥经县界里,东南抵夹江县界25里。成化十九年(),知县王让(泰州人)主持修建了县治、儒学殿、庑廨舍、周围城垣。为县城建设最早的记录,现根据明清《洪雅县志》的相关记载,将这一段时期洪雅县城的建设梳理出来,与大家共享。
清嘉庆年间洪雅县城图(童生祝有翼绘)
城墙建设:明嘉靖《洪雅县志》及张鹏《修城记》有关文字记载,洪雅县城建设最早为成化十九()年,由知县王让带领百姓用土修建,用时一年。“正德戊辰(),蜀民起为盗,弄兵潢池,窃发萑符”,因而朝廷要求“因便宜下令所司,虽无屯兵,皆城焉”。正德八年(),知县杨麒奉命加固城池,改用石头砌石城墙。“自丙子()冬十月始事。民负畚荷锸,登登凭凭,杵筑恐后。越丁丑()春二月,听民归耕,逮十月复事。事如初。再逾月,告成。董役分劳,则典史李君评与有力焉”。周长0丈,高1.9丈。有6道城门:东门叫“宾阳”,南门叫“受熏”,西门叫“庆成”,北门叫“拱辰”,县衙前门叫“弦歌声教”,学宫前门叫“太和元气”。贞珉鳞次,重檐翚飞,望之言言,骇所未睹。启闭以时,比于重镇,隐然金汤之壮矣。
嘉靖三十九(1)年,青衣江发大水,冲毁了城墙,知县束载重新修筑。嘉靖四十一(1)年,县内闹饥荒,暴乱的饥民冲击县城,束载又修建碉楼11座。天启三年(),知县陕嗣宗增修。
明嘉靖《洪雅县志》记载的洪雅县境图
清康熙三年(),知县李果对城墙进行维修,将六门重新命名,并书写刻石,东门改为“大生”,南门改为“迎熏”,西门改为“怀美”,北门改为“承恩”,县门改为“观成”,学门改为“连云”。咸丰五年()到同治元年,经梅锦堂、伍云锦、熊运昇、梁祖绶4任知县的接续,实现城墙加高3尺,城身连女墙高1.7丈,增加垛口个,每垛高2尺、长2.6尺。设空心炮台7座,实心炮台3座;新修炮楼5座、炮棚5座。
县衙建设:成化十九年(年),知县王让建设县衙。据明嘉靖《洪雅县志》的记载:县衙前有牌坊3个:左为“节用爱人”,右为“正已格物”,中间“德政”。牌坊后是4柱的丽谯(办公楼),楼后是6柱仪门。仪门西是监狱,门内有戒石铭亭。亭东为备用仓,亭后左右为吏、户、礼、兵、刑、工6个机构的办公房,还有承发架阁、铺长办公房各一。中间为牧爱堂。堂东为勤政厅,堂西为赞政厅,堂后为知县住宅。勤政厅后是主薄住宅,赞政厅后为典史住宅,六房后为吏员的宿舍。正德十五年()知县刘泽在典史住宅东面建石库。嘉靖十七年(),知县韩立在主薄住宅西面建銮驾库,将仪门后移几步。三十四年()知县万人杰作补修。三十九年(1)因洪水冲垮监狱,知县束载重建。天启四年(),知县陕嗣宗重修,明末被毁,仅存大堂。
年洪雅县城区示意图
清康熙三年(),知县李果增修。二十三年()知县何永骏,四十四年()知县潘士名先后补葺。典史署,县署大堂西。库,二堂右。狱,大堂西。常平仓,由察院右改为县署大堂左。社仓,二十七所。养济院,城隍祠右。演武场,观成门外。另外,察院署在城东百步,最早由明知县王让建,陕嗣宗重修,康熙中知县李果补葺。主薄署在城北。
关于教育机构。明朝以前叫儒学,唐时在城西,宋绍圣元年(),县令孙诏迁县东南,嘉泰四年(4)重修。明成化十九年()知县王让在县东南隅重建,正德十年()知县杨麒增修、嘉靖三十四年()知县万人杰修整,天启四年()知县陕嗣宗增修。儒学南抵街,西抵民舍,北抵正街,东抵庙。前为大门,稍后为仪门。门后为露台、为明伦堂。堂左为愽文斋,右为约礼斋。斋前为号舍,东西各20楹。堂后为教谕宅。宅后为外号20间。由号东行,过戟门为训导宅。
年洪雅县城
清康熙三年()知县李果、雍正十一年()知县劳世沅、乾隆四十五年()知县潘士名重建。到嘉庆十八年()正殿五间,东、西庑各五间,戟门五间,棂星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