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暖,万物复苏。在四川洪雅县瓦屋山镇王坪村大山深处,一支寻找古茶树的“探险考古”队伍正在行进。这次寻觅之旅,也是洪雅县茶产业联合党支部开展的一次主题党日活动。
近日,洪雅县茶产业联合党支部利用暖春天气,邀请县茶叶产业服务中心、县茶文化研究学会的高级农艺师、茶文化专家,深入洪雅山区的乡镇村社,为茶农开展茶园春防管理和茶文化科普实践活动,开启“乡村振兴进田地、春暖花开抓学习”模式。
支部活动与中心工作和党员需求“两张皮”、活动形式单一,是有的地方党组织面临的难题。如何积极探索创新新时代主题党日活动形式与内容,使党内组织生活引领带动中心工作更加有力、党员干部作用发挥更加充分?洪雅县茶产业联合党支部的探索,是一种创新。
这天,来自县上的农技党员、茶学专家、文史学者一行7人,来到王坪村(原地名炳灵)考察。在村里91岁老茶农王卫国的指引下,考察团在位于海拔米的洪岩壁山林中,找到4棵野生大叶种古茶树,其中一棵茶树初步估算树龄在年左右,这与著名的英国旅行家、植物采集者和著述者威尔逊年9月8日在四川的考察日记里所描述的洪雅县瓦屋山炳灵茶园位置吻合。威尔逊在考察日记中写道:“这里纸厂利用长度3—5米高、拇指粗、有暗绿色茎节的优质竹子生产的竹纸,特别坚韧,多被雅州府购买去,用以包装砖茶……炳灵栽培一定数量的茶叶,但不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
洪雅县茶产业联合党支部冬季不闲,大山深处搞调研。
洪雅县农业农村局党员、高级农艺师、洪雅县茶文化研究学会名誉会长罗学平介绍:“瓦屋山地处峨眉山、蒙顶山中心位置,是茶马古道的重要分支,该区域气候、土壤适宜茶树生长。在瓦屋山炳灵高寒深山发现的4棵野生大叶种古茶树,属野生型乔木古茶树,这个发现拓展了人们对洪雅野生茶生长区域的认识,填补了洪雅县古茶树考证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科研价值。”为了对古茶树进行更好的管护,罗学平建议对这4棵古茶树进行相对环境的移栽保护,以免村民当普通杂树误砍损坏。同时,开展野生驯化种植,在保护中开发出古茶树的品种价值,继续加大对洪雅县区域古茶树的探寻与保护工作,助力洪雅茶产业发展。
据老茶农王卫国回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这几棵古茶树现在只剩下直径约30厘米、高20厘米的树桩,而且经过至少四五次、几十上百年的区间砍伐。虽然他已经91岁了,但他从小时候懂事开始,就听村里的老人讲,这大山深处有很多古茶树,有几百上千年历史了。他们进山砍柴时也见过,春夏时节在大山深处的古茶树枝繁叶茂,有会制茶的村民上山采摘古茶树叶子制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人为乱砍滥伐,不少古茶树被毁坏,只有很少一部分在崎岖的原始丛林中得以幸免;改革开放后,山里的青壮年开始外出南下打工,这些大山中的古茶树就更加无人问津;再后来,由于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等农林工程的影响,这些藏在大山深处的古茶树就完全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洪雅县茶叶种植面积达29.5万亩,孕育出雅雨露、屏羌、田锡状元红、西庙山、川草丛等绿色有机茶产品,还荣获‘中国茶业百强县’称号。”洪雅县茶产业联合党支部委员、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副秘书长任建宏在参加主题党日活动时说,我们的产业支部,就是要让主题党日活动和形式贴民心、顺民意,让基层党员参与体验,增强乡村振兴工作的决心。
主题党日开到田间地头,让所有党员都能为主题建言献策、为产业发展描绘画卷。洪雅县茶产业联合党支部、县茶文化研究学会、县茶叶产业服务中心三个机构共同发声,将发现的这些野生大叶种古茶树暂命名为“洪雅三号”古茶树品种,并将开始一系列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包括野生驯化种植、植株长势观察、生物学特性观察、植株经济性状分析、茶叶内含物质检测分析、古茶树茶叶加工制作的工艺研究等课题。
编辑:刘文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