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传统文化遗产传承记眉山市洪雅县修

关于洪雅修文塔历史简介

依据嘉庆版《洪雅县志》清代洪雅知县王好音《重建修文塔记》记载:“宋田谏议读书真际寺,登第后以修文名山,志前贤也;继以名书院,景前贤也。县东十里乌尤山旧有塔,建自明天启间,培风水也。献贼之乱,毁于兵。国朝乾隆中,令丁映奎鸠工重建,因西藏军兴中止。今经始于嘉庆癸酉正月逮十月落成,率僚属及诸人士往观,请名。余曰:“洪自隋立县,代有哲人,惟田谏议德行文章政事称卓绝,有明张寄庵陈君语父子、杨子石、汪志轩辈英材尉起,其余烈当未艾也。近或诿之形家言,谓科名之衰坏自风水。科名不获,政事文章末由表见,夫名者实之宾常。考田谏议,少器重于宋白杨徽之长游长安,居丽山白鹿观,又数年然后擢太平兴国进士。士患不自振耳!实至者名归风水不得限也。如以风水言,则塔既成矣。田谏议之风愈可为都人拭目俟也。请,即以修文名塔。后室三间,其绘田谏议像。”

洪雅修文塔

依据历史资料解读:田锡读书于洪雅修文山真际禅寺,元代以后明代为沙溪寺,田锡读书登第中榜眼,据《洪雅县志》牟光大文章《改建修文书院》记载:“宋田献翼公,读书于修文山鹿院。”明代启癸亥年(年)为纪先贤田公而改建修文书院。在洪雅城东十里的乌尤山有一座建立于明代天启年(年)的塔,是为风水之塔。由于张献忠之乱而毁。清嘉庆癸酉(年)重修此塔,洪雅自隋代设县以来,唯有田锡谏议之德行文章,治国理政上非常卓越,田锡修文之大道,文章才华出众。继又有明代的张寄庵、陈君语父子、杨子石、汪志轩等英才辈出,洪雅人才不断,据易理之推断言,开科之兴旺也与风水有关系,如果科举不中,文章也没有出众,其实是也是平常的事情。据说田锡少年喜欢和宋白、杨徽之游历长安,又居住在白鹿书院读书,其多年以后才考中进士,其实是实至名归,又怎么说是风水的原因呢?如果说如风水所言一样,此塔建成则更会文脉传承,田谏议之“修文”道之风更会兴盛被世人所瞩目。请准予修文命名此塔。塔后建三间房屋,绘田谏议的画像。在洪雅现在与田锡有关的遗址有:九龙云窟阿吒寺、修文山沙溪寺、乌尤山白塔等;纪念田锡有关的有谏议祠、修文书院、遗直书院、田锡读书楼、田锡洗墨池、剑刻石马等遗迹。

洪雅修文塔

修文塔又名白塔,距洪雅城十里,屹立在城东青衣江北岸乌尤山挂榜峰顶上。有塔以后人们把山叫成白塔坪。登上修文塔顶,洪雅县佳山秀水尽收眼底,青衣江长桥卧波、八面山含烟吐翠。远眺峨眉、瓦屋,近看浅草平沙,上猎竹箐关,下击古泾口,碧波帆影,诗意盎然。

塔名“修文”,涉及古洪雅的人文历史。据洪雅县志载:“县东十里乌尤山旧有塔,建自明天启间(公元一六二一年),毁于兵。”“嘉庆十八年(公元一八一三年),知县王好音重修”。王好音在他写的《重建修文塔记》上写道:“宋田谏议读书真际寺,登第后以修文名山,志前贤也”。“乌尤山旧有塔,培风水也”。“以风水言,则田谏义之风愈可为都人拭目俟也。塔既成矣,即以修文名塔”。(田谏议名锡洪雅人。宋太平兴国三年进士,官右谏议)。这就是修文塔名的由来。

洪雅修文塔

修文塔为十三重密檐式方形砖塔,高三十米,底部每边宽七米五。塔基须弥座采用赤色条石。塔刹上相轮,宝珠已毁。塔内一底三层,每层设供佛小龛。无中心柱。每层拱顶相隔。沿通道绕塔心而上。塔外每重短檐下饰真假小窗,通风采光。供游人观赏风景之用,造型十分庄重典雅。

沿塔内石级盘旋八转进入第十层时,建造尤具特色:一组四根对称的方形砖柱呈四井口形,托承上部三层的全部重量。由四井口下拾级而上,至第十一重时,观景窗改为圆形,四周走马转角连通。四井口天穹上,特留一小方孔。从孔洞向上窥视。借第十二层采光孔透进的光线,可清晰的认出第十三重塔天穹上封口砖镌的:“大清嘉庆岁次癸酉季秋谷旦”十二个楷字。(嘉庆癸酉即公元一八一三年)。出人意料地留下造塔年代的史实。塔形及内部构造,颇具匠心。

田锡塑像

修文塔内每层佛龛均有彩绘,分别饰以光环、莲花、牡丹、蔬菜云纹、藻井绘工字授带及飞鼠图案,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古老的艺术风格。修文塔原有后室三间,绘有田谏议相。当年设专人扫祭。因时移物换,只余一塔了。修文塔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至今仍岿然屹立。

年11月21日在修文塔再次维修后开展祭典:“纪念修文塔建成周年庆典暨纪念田锡先贤活动”。洪雅人民为纪念田锡先贤的修文塔,此再次的维修以后容光焕发,承载千年田锡修文之白塔,会继续传承田锡“修文之大道”之风!

(文章:王仿生编辑:唐从祥摄影:陈月明陈述平注: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2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