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沱又名“龙王沱”,龙王沱引起我的注意,是从清嘉庆《洪雅县志》艺文部分收录的《重建龙君庙记》(兰溪县丞陈诲)和《龙沱行记》(槜李举人吴郡,号素庵,万历九年任洪雅知县)的文章。清嘉庆《洪雅县志》记载:龙沱出总岗山,经天功山阴,过百子沱西去山,龙潭水来合,同入雅河。也就是说,龙沱的发源地是总岗山,流经天功山后山、百子沱附近的西去山,纳龙潭水,汇入青衣江。清嘉庆《洪雅县志》记载,天功山,因如七朵莲花又得名七华山,位于县西二十里,平地突起,数峰高耸雄峙,宛如削成。根据《重建龙君庙记》《龙沱行记》叙述,明朝时期山上有寺院,名为“天功寺”。综合各种文献资料和当今行政区划,龙沱(龙王沱)位于四川省洪雅县中保镇。
龙王沱瀑布与龙王沱
大约是年夏天,受中保罗家大院后人罗瑛委托,研究《重建龙君庙记》《龙沱行记》两篇文章,了解了韩立(韩立,字本中,号东泉,嘉靖任洪雅知县)重建龙君庙的始末和吴郡两任知县到龙沱求雨的过程、结果。因为从小接受唯物主义教育,对龙沱(龙王沱)有没有龙的问题产生了质疑,萌生去看看的意向。年12月2日,听说我有意去龙沱(龙王沱)看看,72岁的罗瑛咨询了有关人士、规划了路线、物色了向导、联系了司机,陪着我们爬山涉水,一路寻找隐居深山的龙沱(龙王沱)。
俯瞰山溪河
综合韩立、吴郡当年的行进线路及当前交通、水利利用情况,罗瑛建议去龙沱(龙王沱)分成两部分:一是从中保场镇出发,往东南进入钟山,路过宝石,择东侧同村公路进入石香村3组,沿着新开辟土路行进约2里,下到半山腰的引水渠继续往东南行进约两公里,沿羊肠小道米下山到沟底西侧,进入龙君庙,折回下到龙沱(龙王沱);另一是沿韩立、吴郡当年的路线,溯山溪河西侧的水渠往东南行进两三里,从河中石板过河,路过小水电站,进入山溪河东侧的钟山山麓往南行进约3里地,到达立石子,上山约米到九倒拐,参拜崖壁造像。
宝石
12月2日上午9时许,在中保镇政府门口与罗瑛汇合,乘坐了余师傅的车经踏水进入石香,在石香村3组的“Y”字路口附近,罗瑛指着峡谷东侧的山水:“对面那座山就是钟山……”转而指着西侧一块巨石,“躺在这里的这块巨石就是宝石……”站在悬崖边眺望,钟山兀立对面,青翠欲滴,偶有巉岩巨石裸露,却也是点缀。而宝石躺卧于路边,长约10米,高约5米,呈多边形,棱角犹如钻石。有文人雅士认为,远眺钟山和宝石,酷似一个摇摆的钟。从钟山下的山峰间抬头仰望,有“一线天”的效应。从钟山半腰对视宝石,仿佛能听到钟摆声;从钟山山巅俯视宝石,犹如摇摆的钟芯。
与宝石对应的钟山
相传,东海龙王准备了一口大钟和一个宝石奔向南天,一是去给玉帝进贡宝物,二是状告哪吒三太子触犯天条,却不想太乙真人授意哪吒在半道截住龙王协商,因协商不成而对龙王一顿好打,龙王不得不匆忙逃命,宝物(钟、宝)也就从半空中遗落到了中保境内的龙王沱峡谷,因钟和宝而得名“中保”。
山溪河峡谷
在石香3组的一条宽约3米的土路南侧下往峡谷,羊肠小道若有若无,约呈80度坡,我们手脚并用,一步一探小心翼翼前进,正在旁边干活的两位大姐听说我们要去龙王沱,热心地为我们指路:“路是有,除了上庙子的婆婆大娘,基本上没人走了,恐怕是荆棘笼笼,蛮荒草地,不注意的话还找不到路……”半小时后,我们下到半山腰的水渠上,沿着水渠向西南行进。罗瑛一边走,一边与从中山镇(原汉王乡)向我们靠拢的向导联系。15分钟以后,我们在一个水电站取水闸处与向导汇合,向导是一对60多岁的赵姓夫妇,丈夫手里拿着一把砍刀,妻子手里拄着一根木棍。
龙君庙
简单寒暄后,向导领着我们向南拐入,用砍刀砍去荆棘和杂草,露出断断续续、浅浅苔藓的石板小道。离谷底还有10来米时,转入东南行进约15米,到达龙王沱石窟、龙君庙。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龙王沱石窟、龙君庙占地面积36平方米,初建于南齐永明(年),重建于明嘉靖十七年(年),坐东北向西南,石质抬樑式构架,单檐悬山顶,以龙王沱山沟左岸一突兀天然岩石盘为台基,雅石板盖顶,4柱3间,面阔6.8米、进深3柱2间3.4米、通高3.5米。石殿堂中,靠山壁存有圆雕龙君、雷云、电母、雨师等座神像5尊,左次间竖石碑,高2米,宽1米,刻重建龙君庙碑记,碑上有“大明嘉靖戊戍十月吉日”纪年。
龙君庙对面的峡谷
站在龙君庙前,四周皆山,对面的山被一条峡谷剖开,峡谷蜿蜒延伸,汩汩水流汇聚过来,右侧传来水流的轰鸣声,向导说:“那边有瀑布,一会下到沱边,风景就全现了。”在返回原道中,回首一霎,从一个圆圆的石缝里窥到宽约2米的乳白色水流奔腾青山之间。下到谷底,向西南穿越,到达对岸,瀑布从山谷中倾泻而来,宽约80米、高约30米,飞泻直下,注入谷底约余平方米的沱中,沱水呈翡翠色,深不可测。据说九角堰引的就是这里的水。
龙王沱全景
山水沱相依,如诗如画,不禁留连起来,这深深的沱水里有龙吗?停留半小时,除却庙中石龙,未见龙影。我等不是求雨之人,倒不必取水回去祷告,当年韩立、吴郡多次求雨,次次应验,因而重修庙宇,以文记述,留给后人臆想龙君风貌。虽然未见龙君,但风光诱人,驻足观望,饱了眼福,也是巨大收获,应了那句“无限风光在险峰”,也不枉爬山涉水,披荆斩棘一番。
中保镇石香3组风光
原路返回午饭后,进入另一条线路。罗瑛介绍,韩立、吴郡的行走路线位于山溪河河畔,我们所在水渠是20世纪50—60年代修建的农用水渠,两者直线距离约20米,然后慢慢缩小距离,大概在米处汇合。水渠默默陪着河里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的石头在树林里蜿蜒入谷,一堆一堆、直径约1厘米的白色蚌壳在渠坎上特别引人注目。一块高约5米、直径2米的巨石约呈60度斜插在渠坎上,如一架架好的高炮筒。
山溪河畔水渠风光
从巨石下穿过继续前行,在水渠引水处与老路汇合,从几块平躺于河底的巨石搭建的漫水桥上过河,站在钟山山麓的山溪河里,两岸山峰壁立,大大小小、千姿百态的石头静静地看着我们,几只白色羽毛的鸭子游弋于石头间隙的水面上,东侧上行50米处的小水电站里,一只黑色的小狗努力地挣着脖子上的链子,朝着我们“旺旺”警告。机房里走出来一位40来岁的中年妇女,一只手抓住狗脖子上的链子,一只手抚摸着狗头安抚狗的情绪,对我们友好地说:“你们走吧,它不会咬你们的……”
山溪河畔电站
从水电站的机房前继续向南行进,因少有人行走,踩在石缝间浅浅的苔藓和杂草上,脚下难免不打滑,一路嘱咐大家脚下留神,走进河流的峡谷地带,两岸山峰耸立,钟山山底的突兀处,有大小不一的溪流垂下,打在悬崖下石头上,我们只得弓着腰穿过五六个水瀑前行,脚下苔藓厚厚的,却不滑。眼前的风貌与韩立、吴郡描写相近:“乘岩怪石纵横于前,或扳跻而上,或凭倚而下,或距跃而过,藤萝挂巾……”“其石或如葫芦,或如角黍,或如覆舟,或如卵壳,或则如剑锋,或如盘可弹棋,或如盖可障雨;如游龙昂耸而升者,如病龙偃伏而卧者。千奇万怪,不可名状……”
峡谷风景
在山谷中的羊肠小道上又行进了约两三里地,到达一个水电站的大坝前,罗瑛奇怪起来:“这立石子哪里去了?不会被炸了吧。我记得这立石子约两丈高,斜靠在这悬崖上,非常壮观的……”我们正为没有一睹立石子的雄壮而遗憾时,从大坝边的悬崖上下来一位50多岁的张姓大哥:“立石子,你们站在立石子上去找立石子,要观看立石子要从下面一条路才能看到……”
山溪河畔小瀑布
他放下背篼,举着砍刀砍出另一条羊肠小道,带着我们蹚着杂草,来到一块巨石上,抬头一看,一块两三长高椭圆巨石呈75度斜靠在悬崖突兀处,巨石一端插在河岸边的石缝中,另一端高出悬崖上羊肠小道一两米,上面长满荆棘和杂草,中间形成一个高1丈多的三角形空间。从立石子返回10米,往西上行米,到达九倒拐,30尊造像分三处分布于崖壁上,惟妙惟肖,天俱匠心,据相关资料显示,该摩崖造像建于明嘉靖4年(年),与峡谷深处的龙王沱遥相呼应,是不是韩立、吴郡祭祀求雨之处,就不得而知了。
立石子
附1.重建龙君庙记(龙兰溪县丞陈诲)
龙抑骄而泽枯,职也。惰而弗雨,奚取于灵?故郑人弗祀,以妖也。能济于物,虽土龙帝得而求之。豢龙氏御龙氏之术邈矣。今之人逮龙货雨者,未之或知。独深山大泽蛟龙所蛰,能神变化,俾民谷用登,乃邦之望,祀之固宜。邑有龙潭,在中保两崖间。崖东泉以流,自小坎达大坎,汇为洪沱,深昧叵测,龙尝窟宅于斯。先是少年樵苏者往,或鼓噪,须臾波涛涌激,烈风暴雨,征有龙以此。粤南齐永明(年)癸亥(冬月)刻石肖人形,名龙君,楼于崖,旱则祷雨而应焉。宋绍熙甲寅(年),复凿石为楹而屋之。元季岁久代迁,县不复置,庙是以圮。我明宏治戊申(年),乡民因其故址,稍稍举祀。嘉靖戊戍(年)岁大旱,民汹汹告病。适东泉韩侯来宰县之三年。侯重隐忧,靡神不举,邑民以故事告,侯素车往,至龙潭毂口,悉所从之道,巉险可畏。左右欲尼侯,望山而祽。侯曰:“民命悬矣,急欲苏之,何恤此躯。”遂布襪青鞋,徒步以入,其突兀荦确,则以踵曳,踯躅凌兢,侯弗为劳。约三里,始登庙。肃祈不旋时,云气蒸布,雨纷纷下。侯急取旧道出,将望平原,雷电交作,雨沛然至,侯拥盖不能障雨。如是者连日,田水平畦,三农以慰。计民间入稼,丕咸丰岁。匪神之灵应,侯之懋,诚两至之,胡然而然?侯告僚友,判县金汤韩公杰、司教永昌连公祐、清平俞公荫、县尉巴陵谢公锐曰:“兹神之感,如响斯应,恐庙卑且隘,不称血食,盍改作焉?”佥曰可。侯因命耆老车仲轴等于庭,授以方略,民罔不子来,伐坚于岩之麓,輓飞桥而上,栋宇椽壁,率用石以图不拔。工始九月壬戍,历十一月甲子厎绩。其徒庸出中保一众之力,食则民自裹粮以从,财费不一一烦上。飞阁凌虚,焕然改视。侯不假督责,而成之易易。益见侯之得民神之助也。夫礼不必皆载古祀典,苟可义起而安人心者,得为之。况龙为神物,自南齐迄今千余岁,泽在生民,祀之岂为淫与?然龙德正中,厥施斯溥,神之德之,亦惟正中而巳。侯心和道粹,其蒞于治,不峻法绳下,不苛征疲民,起贫弱,抑豪悍,有古循良风。能灊、能飞、能惕、能疑,道与时偕,侯其为龙矣!所以秉纯阜物,协应罔间。不然则千里人心,燥不为阴,日假蠍虎以取呼应,其能必有济耶?侯讳立,字本中,贵阳人,起家乡进士,东泉其号云。
九倒拐摩崖造像
附2.龙沱行纪(洪雅知县吴郡)
岁辛巳(年)承之洪雅,是夏弗雨,祷于神弗应,父老请曰:“城西南三十里有龙沱,往岁旱,邑令止天功禅院,命僧道往取沱水辄雨。”余如请诣天功寺,西向再拜僧会,常炳代余取水归,其夜雷电交作,弗雨。越十日,大雨黍半。登明年壬午(年)春正月不雨。至夏四月,父老复请余曰:“客岁以不身不亲为恨。”余将往焉。佥以樵径崎岖,林箐蓊翳中为虎狼所宫,弗可骑,且弗可徒。其命僧道如故事。余笑曰:“僧道非吾民乎?为民请于神,而以僧道试虎狼之吻,可乎?”誓愿决矣。其毋尼卜四月十二日,齐戒往至天功寺,舍车却盖,携四五从者,老稚随行以千百计。逾二里,乘岩怪石纵横于前,或扳跻而上,或凭倚而下,或距跃而过,藤萝挂巾,苔藓滑足。又二里,许仙人足迹在焉,深可指许,无斧凿痕,俳徊久之,过此则非复人世。其石或如葫芦,或如角黍,或如覆舟,或如卵壳,或则如剑锋,或如盘可弹棋,或如盖可障雨;如游龙昂耸而升者,如病龙偃伏而卧者。千奇万怪,不可名状。其水有自龙口喷者,有自龙舌吐者,其溅如珠,其流如珠。手捧口吸,其清若露,其寒若冰,其甘若饴。适老僧荷铛以随,旁一石如灶。余曰:“不至此,岂知人世有负灶乎?”置铛于上,拾残枝然活火,撷茗细者,饱尝六七瓯而行,汗稍什,喘稍定,步履稍轻矫,乃谢翼者。掉臂上下,习习天风生两腋间,仰睹霄汉,仅仅一罅。再三里许,名天生涂,峭壁万仞上,有石如檐楹,下通往来,平正坦直。若周行,然仅百余武。复缘岩而下,若不甚险,蹶几病足,乃知莫仁于羊肠,莫不仁于康庄。前棱层险阻,而宁此平正坦直而蹶,祸福倚伏,胡可恃也。又半里,稚子狂叫,叩之知水中有物,昂首若龟。命从者褰裳取之,渊泓不敢渡,哲于保身灵也。夫又复里许,始克升宫而拜。神貌位石罅中,殿凡四阿。甫至,岩石灿甚。礼罢,则四壁浸淫,垂垂欲滴。是夜,憩西京寺。雨,次夜又雨。虽沾足有待,而神之效灵泽物焉。可诬也,作龙沱行纪。又为之歌曰:“洪城西南兮有神龙,晶澄莹澈兮龙所宫,秉虔徒步兮樵径通,虎狼相戒兮避令公,老木千章兮山万重,洞口不闭兮云常封,石床丹灶兮仙人踪。吁嗟仙云兮不可逄,筋骨劬瘁兮安足恫,但祈精灵兮鉴赤衷,鞭笞雷电兮风云从,大沛商霖兮慰三农,四郊沾足兮禾芃芃,斗粟十钱兮歌岁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