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文学四川行6丨青神的青

编者按:年11月10-14日,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主办,中国环境报社、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四川省作家协会承办的“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采风活动走进四川省眉山市。作家们行走诗意山水,感受生态文化,体悟绿色发展,聚焦攻坚一线,结合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一创作主题,用热烈而深切的情怀和灵动细腻的笔触,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活故事。生态环境部政务新媒体将陆续刊载采风活动优秀作品,以飨读者!

青神的青

邓子强

深秋是色彩撒欢的季节。大地在这个季节变得明亮,红的橙的黄的,纷纷披挂在山坡上,倾泻在河谷间,恣意在街巷里,铺陈在公园中。

然而,走进青神,色彩一下变得纯粹起来,大片大片的绿中泛着蓝,大片大片的蓝中泛着绿。正疑问,同行的作家朋友告诉我,这就是青色,青神的“青”。

青神是青色的。青色是一种颜色。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我竟一直忽视着这种颜色。虽然学过几天绘画,对色彩却比一般人还不敏感,常把绿说成蓝、蓝说成绿,有时是口误,有时是茫然。

第一次到青神,我就撞到了“青”。资料说,青神县因古蜀王蚕丛“着青衣教民农桑,民皆神之”而得名。资料还说,全国仅有两个县名中有“神”字。在多年的时间里,青神县曾是青城郡、青衣县、青城县……但“青”字一直没变过。青神县域也有青衣江、青衣渡、青衣祠、青衣大道等含“青”的地名。不仅如此,青神人还长期保持着穿青蓝色衣裤的风俗,老年人常头裹青色布帕或纱帕,一直沿袭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记住了“青”。

世界上,不,是中国,居然有一种颜色,有如此诗意的表达。青色,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呢?

西方色彩理论的核心是红、黄、蓝三原色,而中国古代就有红、黄、青、白、黑“五正色”之说,“青”居其间。西方人重逻辑,色彩理论基于实验和细胞学说;中国人重体验,色彩理论是通过体验感知和想像而获得的。汉字“青”的造字原理,有草木说和矿石说两种主流说法。草木说认为“青”指草木初生的颜色。在金文中,“青”字从生从井(一说从丹),《说文·生部》讲“生,进也。象艸木生出土上。”矿石说则认为,书画常称为“丹青”,丹是一种红色的矿物颜料,也叫朱砂,青自然就指青色的矿物颜料了,是指共生的孔雀石和蓝铜矿,总体上或呈蓝绿色,或呈绿带蓝色,或呈蓝带绿色。

真得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这种绿蓝不定、近乎于绿蓝之间的颜色就是青色。物理学测定太阳光七色光谱,“青”正介于“绿”和“蓝”之间。查阅第二版《汉语大字典》,“青”字表示颜色的词条有4条:春季植物叶子的绿色;深绿色;蓝色;黑色。英语中,“青色”并没有对应颜色的词汇。这里出现了“青”的“黑色”义项。而用“青”来表达黑色,中国古人大抵是经过考究的。就像人们常用“青”来形容人的眼睛或头发,如“青鬓”“青丝”用来形容年轻貌美,“青睐”“垂青”则表示对人的喜爱和器重。“青”代黑色,并不是替了黑色,本质是深青近黑,泛着深蓝或深绿光泽,深青得生动、亮润和波光粼粼。

青神县青衣大道旁的青衣神广场,十多米高的青衣神塑像手持一张桑叶,端庄肃立,衣衫飘逸,目光炯炯仿佛直达远古,那些至今存活在人们心里的故事,沿着那身青衣一代一代传承。只是塑像用材是当地产的赭红石头,青衣神没能着上青衣,手持的桑叶也不是青青的桑叶。

但也不难看出,古蜀国农耕文明发端之际,在蚕丛氏的审美视觉中,青色是一种时尚、一种风习、一种独具内涵的中国色。有意思的是,地图上的青神县酷似一张桑叶,主叶脉是岷江,左右分为东山和西山,思蒙河等五条支流河延伸进群山腹地,构成了清晰的叶脉脉络。

我惊艳于青神的青。在五彩缤纷的秋季,青神依然是青色的——江河青青,群山青青,田野青青,炊烟青青,鸟鸣青青……

青色,青神大地的底色,自古而来,自然而然。

尽管青神一年四季都是青色的,但还是有所差别。只因在春天,漫山遍野青青的竹子,让它的青得更盛大、更浓烈。

青神的竹子比蚕桑还要久远,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先于蚕丛栽桑养蚕,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就在青神用竹篓装石治水、编竹器用于生活。到了唐代,青神有了竹制品交易市场。清代光绪年间,青神竹编“宫扇”被列为朝廷贡品,现在还有一把收藏在沈阳故宫博物院。

如今,竹子离我们的生活更是贴近。在外形如青笋状城堡的中国竹艺博物馆里,竹制品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平面竹编、立体竹编、瓷胎竹编和竹家具一应俱全,竹产品多达余种。

七十多岁的竹编工艺大师陈云华神采奕奕,话声朗朗。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传统餐桌出现了公筷潮,陈大师迅速研发推出了一款竹制分餐夹,上市两个月就卖出三万多把。午饭的时候,我们用到了这款精巧的“筷子伴侣”,相对于公筷,分餐夹更有辨识度,青竹制作更具情义、更有温度。

竹子还被抽成丝,剥成纱,绘成画,编成多彩的美好生活。竹编画“清明上河图”是竹艺馆的镇馆之宝,用篾细如发丝,织品薄如蝉翼,画面光洁如绸,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细看则有青青竹色隐隐浮现、飘逸而出,直沁心脾。

在斑布产业园,竹则化纸浆为神奇,成为竹本色纸品。竹本色制品,以竹代木,倡导“简单、适度”的生活理念,最大程度保留竹纤维的抑菌性能,实现生物质资源化可循环利用,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在青竹镇竹纤维创新工场,斑布纸基培育出的绿豆苗、赤小豆苗繁茂生长,青得欲滴,翠得可人,宛若一个个簇拥在一起的小精灵,在桔黄色灯光的映照下,美丽、妖娆,充满魅惑的力量。

如果说,青衣神和桑蚕是青神与古蜀文明交流的一种语言,那么,竹则是青神与世界交流的另一种语言。青神竹编甲天下,青神竹艺制品早已远销欧美、日本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毫无疑问,青色是上苍赐予青神的秘语,悠远绵长,又恰到好处。

为了守护青神的“青”,眉山市和青神县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开展小流域治理“六大行动”,修复竹林、湖泊、湿地,创新建立大气污染防治“点长制”,实现“空天地车人”科技精准治气。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萤火虫作为反映生态指标的物种,近年来大量出现在青神县天池村清溪旁,中岩寺涧道上,黄水凼竹林间,形成了大规模的“竹里萤光”夜观美景。

离开青神前夜,我们下榻川西建筑风格的青神竹里院子,小青瓦、粉白墙、飞檐斗角,院内余种世界名竹环绕,屋内全竹家具布陈,归家的感觉蓦然而生。我躺在竹床上,拉开窗帘,窗外竹林拖着青青的影子,时而伴随婆娑的微响,向我的梦乡我的童年走来。恍惚中,无数只萤火虫在青青小院里飞腾起舞,萤火摇曳,扑闪扑闪……

作者简介

邓子强,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四川省网络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散文》《四川文学》等发表散文、报告文学作品50余万字,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四川散文奖等。

来源:中国环境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26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