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产业后继有人。
郭忠伟向父亲学习柑橘管理知识。
在丹棱县梅湾村,有这样一个家庭,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种植柑橘,经过40余年的发展,小小柑橘变成了“金果子”,带领着这个家庭走上致富奔康的幸福路。8月初,记者一行走进这个四代人家庭,了解他们在不同时代的故事。
□特约通讯员 刘敬宗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华 辛凯 熊莉 王琴 文/图
开栏语
从新中国成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从一穷二白到幸福小康,一代又一代人接过“接力棒”,在实现美好生活的逐梦路上戮力前行。
在眉山,每天都上演着无数“致富接力棒”故事。在历史岁月长河中,离不开一代代人的亲历付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用汗水和心血浇筑生活的美好。眼下,在国家进入新发展、新阶段,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之际,老一辈人也准备把肩上的担子和双手开拓的事业,交到下一代人手中,让新一代人在传承中前行,在坚守中奋进,为幸福生活添砖加瓦。
即日起,眉山日报全媒体推出“致富接力棒”系列报道,讲述一代又一代人的致富故事。
第一代人白手起家20棵红橘开启新尝试
20世纪80年代初,一部风靡全国的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面世,片中,连片的红橘林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部电影的拍摄地就在丹棱梅湾村,红橘林正是当时丹棱人为摆脱贫困而尝试发展桔橙产业迈出的第一步。
“当时很少有人种植红橘,需要很大的决心。”丹棱县齐乐镇梅湾村4组村民、今年74岁的彭国珍回忆道,与现在梅湾村满山满坡的柑橘树不同,当年农田里主要以水稻、玉米、油菜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种植柑橘有风险,许多家庭不敢轻易尝试。
抱着试试的心态,她利用自家房前屋后的空地种上了20棵红橘,成为丹棱种植柑橘的第一代人。此后的10多年间,她家种植过红橘、脐橙、血橙等多种品种,见证了梅湾村内柑橘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作为参与者和见证者,她对柑橘种植有着深深的情怀。
“种植柑橘,让我们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自家成片的柑橘园里,彭国珍指着村上不远处的一排排低矮楼房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几乎家家都住草房,鲜少有瓦房,“天上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是常事。现在一家人能住上一楼一底的“小楼”,全靠这小小的柑橘。
“桔橙树就是我家的‘铁杆庄稼’,是我们梅湾村人发家致富的‘当家树’。”彭国珍说,他们那代人,属于丹棱发展柑橘产业的开拓者,她希望后代能延续上一辈的梦想,继续支持柑橘产业的发展。
第二代人发扬光大 柑橘产业开出“致富花”
不负厚望,彭国珍老人的儿子——今年53岁的郭孝举,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母亲手中接过柑橘种植的“接力棒”。
作为“橘二代”,郭孝举对柑橘有着深厚的感情。郭孝举说,到了他们这一代,在丹棱种植柑橘已是主流,党委、政府也大力鼓励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水果产业。
“刚开始种植柑橘,价格很低,多斤才卖多元钱。”郭孝举回忆道,刚开始的几年,他一直按照上一辈的思路,保守种植,经济效益一般。转折出现在年,当时丹棱柑橘产业发展势头较好,许多人开始大面积种植,“保守就会落后!”为了不错过机会,郭孝举下定决心跟随大家,以每年扩种棵柑橘树的速度大面积种植,逐渐成为丹棱柑橘行业的种植大户。
一路种植柑橘,郭孝举也迎来了丰收。在他印象中,第一批大面积种植的柑橘树,于年开始投产,当年产量超10万斤,他以1.2元/斤的价格卖出,当年便收入10余万元。
“长这么大,没见过那么多钱,一家人都非常高兴。”郭孝举说。如今,随着丹棱桔橙产业的蓬勃发展,郭孝举也成了丹棱县有名的柑橘种植户。仅年,郭孝举一家种植“丹棱桔橙”纯收入就达到70万元。
此外,郭孝举还做起了有机肥的代理商、职业经纪人,“多条路一起走”,成了依托柑橘致富增收的典型。当天,记者见到郭孝举时,他正召集自己的队伍,准备前往德阳市中江县一个亩柑橘园的农场,开展修枝、蔬果、施肥、打药等工作。
如今,他的儿子郭忠伟接力成为了“橘三代”。郭孝举希望儿子能将柑橘种植继续发扬光大,将丹棱的柑橘发展推向一个新高度,带领更多果农增收致富。
第三代人延续激情 传承“匠心”精神
“这些都是才嫁接的新品种,修枝剪枝要十分注意。”记者见到郭忠伟时,他话不多,全程跟在父亲身边学习柑橘管理知识。
今年32岁的郭忠伟一开始并不想种植柑橘,高中毕业后,曾自己外出打拼,但收入不佳,无法养活一家人。“父亲经常会和我沟通,希望我能回家,帮着一同管理好家中的柑橘。”
考虑外出务工的低收入和家中老人年岁已高,郭忠伟准备回家。他先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丹棱桔橙”的相关信息,了解柑橘市场销售环境,学习最新的柑橘发展知识。完成一系列“铺垫”后,年,郭忠伟辞职回乡,开启“橘三代”的打拼之路。
回家后,他不盲目,也不盲从,花时间研究丹棱柑橘产业现状,外出考察学习,了解各地柑橘市场行情……一边提升自身能力,一边跟随父亲在田间地头工作。郭忠伟心里清楚,要想把柑橘发展好,自己必须下苦功夫。
农村是块广阔的天地,如今,丹棱作为“中国桔橙之乡”,是全国最大不知火生产基地,也是“眉山春橘”的核心产区。全县以“不知火”为主的优质晚熟柑橘面积18万亩,总产值30亿元,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从业果农更是高达8万余人。
数据是枯燥的,却让郭忠伟看到了希望。他跟着父亲,利用最前沿的种植技术,将自家水果品质提升成行业内的“佼佼者”。用外地果商的话说,“郭孝举的水果有多少要多少,不考虑价格因素。”果子大小均匀、外观色泽艳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口感舒适,这是他家水果最大的特点。此外,父子俩在实践中还摸索了一整套实用的柑橘栽培技术和肥料应用技术,为果农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能够回家种植柑橘,郭忠伟十分珍惜。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多的是父辈的期望。未来,他将传承父辈“匠心”精神,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不负期许和时代的重托,进一步创新柑橘种植知识,适应新时代,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农人”,为丹棱柑橘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采访后记
地还是那片地,生活却是两重天!
一株株柑橘树,让彭国珍过上了“想都不敢想”的生活,让郭孝举有了多种经营的大胆尝试,让郭忠伟坚定了自己回归农村的信心。
彭国珍赶上了好时代,大胆种植柑橘过上了幸福生活;郭孝举抓住了党委、政府鼓励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水果种植的机遇,让一家人过上了小康生活。如今,“橘三代”郭忠伟承载着祖辈、父辈的期望,面临着柑橘产业的新挑战、新机遇。
理念、胆识、坚守、传承……40年间,为了过上幸福生活,三代人一直奋斗在路上,底气更足!
来源:眉山日报
编辑:黄喜超
审核:宿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