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西平原的西南边缘,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往今来,这里的山川沃土,哺育了许多杰出人物。南宋著名史学家李焘,清代著名文学家彭端淑,就生长在这片土地。这里就是眉山市丹棱县——又被世人称为大雅堂的故乡。
千百年来,丹棱人民生活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创造出了多姿多彩、辉煌灿烂的文化。
丹棱饮食文化独树一帜。以冻粑、凉拌鸡、米豆腐为代表的民间饮食文化,犹如一朵绽放的鲜花格外引人注目。它从民间走来,历经沧桑巨变,不断传承发展至今,已构成丹棱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丹棱,无论是城镇乡村,冻粑是一种最时尚的大众食品,尤其是在春节,几乎家家都要吃冻粑,也是亲朋好友礼尚往来的馈赠食品,因为冻粑是用大米、糯米、大豆作原料加工而成,且又在岁末年初的寒冬腊月加工制作。头几天就将大米拣好洗净,磨成浆,存入缸中发酵后,用玉米壳做包皮,加热蒸熟,因而取名为冻粑。
旧时的丹棱人把冻粑视为北方的年糕,寓意年年有余粮,日子节节高。
冻粑在丹棱的流传已有悠久的历史。据民间传说,文坛泰斗苏东坡在青少年时期就非常喜吃丹棱的冻粑,后来苏东坡到杭州任刺史后,有一天,他与朋友在席间饮酒时,兴奋之余吐露出他一生中最喜爱的两种美食,一是红烧肉,再就是丹棱冻粑。可见丹棱冻粑早已被世人所钟爱。
时过境迁,今天的丹棱人,仍然保存着吃冻粑的习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冻粑的制作工艺也在不断改进,但最基本的方法还是相似的。原来一般只在冬季做冻粑,现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只不过,冬季更便于冻粑的存放。冻粑的原料和品种也有所增多,根据个人的习惯和口味,可加入少量的白糖、红糖、蜂糖,以及猪肉碎肉,使冻粑更加酥泡可口,不仅受到当地市民的欢迎,还赢得了省内外食客的垂涎和赞许。
为了弘扬这种饮食文化,满足各地食客的需求,近年来,丹棱县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发展以冻粑饮食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全县冻粑食品店星罗棋布,仅县城就有50多家,每天冻粑生产量超5万多个,几乎是销售一空。
随着冻粑饮食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量增大,冻粑的包装和礼品盒也随之改进,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群众购买和携带。有不少外地人纷纷前来订购,现在已远销北京、上海、浙江、广州、深圳、香港等地。丹棱冻粑名扬天下,芳香万里。
作者:熊省海
长按下图识别